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研究

赵雪霖

四川精正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

摘要:牧草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其健康生长对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牧草种植与管理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牧草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牧草病虫害给牧场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牧草病虫害的防治及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牧草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入手,探讨牧草保护工作的关键技术与策略。

关键词:牧草;病虫害;保护;防治

牧草病虫害的发生是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影响病原菌、害虫以及牧草自身的生理状态,从而决定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牧草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为原则,充分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通过综合管理构建可持续的防治体系,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牧草病虫害的发生机制

(一)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是影响牧草病虫害发生与传播的关键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量以及土壤状况等,不同的环境条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温度是决定病原菌生长和害虫活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大多数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如锈病病原菌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繁殖迅速,因此,在春末和夏季,当温度持续上升时,锈病、霜霉病等病害容易暴发。高温条件下,昆虫的繁殖代数增加,害虫如蚜虫和粘虫的种群规模迅速扩大。此外,温度的异常波动,如寒潮和酷暑,也可能削弱牧草的抗病虫能力,间接促进病虫害的发生。

湿度是影响病原菌侵染牧草的另一重要因素,病害如叶斑病、霉菌性病害(灰霉病、白粉病)在高湿环境中传播更快,叶片上的水膜为病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提供了理想条件,降水量过多或灌溉不当引起的土壤积水,还可能导致根腐病的暴发。而在干旱环境中,害虫如蝗虫、蓟马等更为活跃,因为干燥的植被环境适合它们的繁殖和迁移。

光照强度和日照时长对牧草的生长状况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有显著影响,过强的光照可能造成牧草叶片灼伤,为病原菌侵染提供伤口,而光照不足则可能导致牧草生长衰弱,使其更易受病虫害侵袭,此外,土壤中养分的缺乏或过剩会改变牧草的生理状态,从而影响病害的敏感性,例如,氮肥过量会导致牧草组织柔软,抗性降低,为病虫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牧草品种

牧草品种的遗传抗性直接决定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品种对特定病虫害的抗性表现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主要由基因型决定。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抑制病原菌的侵染与扩散,例如,抗锈病品种常具有较厚的表皮蜡质层和紧密排列的细胞组织,这阻碍了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相比之下,抗病性较弱的品种往往因表皮结构薄弱或防御物质含量低而更容易受到侵害。

不同牧草品种在抗虫性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化学防御物质的含量差异,一些牧草品种会分泌特定的次生代谢产物(如单宁、皂苷),对害虫产生拒食或杀伤作用,而抗虫性较弱的品种由于缺乏这些防御机制,更容易被害虫侵袭。此外,牧草的生长速度和再生能力也对其抗虫性产生影响,生长迅速的品种能够在害虫损害后迅速恢复,而生长较慢的品种则可能因损害积累而减产严重。

此外,牧草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决定了其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生长表现,耐旱品种在干旱条件下表现出更高的生长活力,从而间接减少了干旱害虫的侵害概率,因此,在牧草栽培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主要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二、牧草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牧草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措施,通过科学的耕作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风险。首先,选择抗病虫品种,种植抗性较强的牧草品种,抗病虫品种在遗传上对主要病虫害具有抵抗能力,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侵染率,例如,抗锈病品种和抗叶斑病品种在实际生产中表现出较高的抗性,能够有效减少这些病害的发生概率,通过筛选和推广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可从源头上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其次,牧草与禾本科、豆科作物的轮作制度能有效破坏病虫害的生活周期,从而抑制其种群数量,不仅有助于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还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优化牧草生长环境。研究表明,与单一种植相比,轮作能够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量,降低病害发生率10%-40%。在牧草种植中引入豆科或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能通过固氮作用提高土壤养分水平,调节土壤养分平衡,同时抑制土传病害和害虫种群的扩张。

表一 轮作对牧草病害发生率的影响

轮作模式

土壤病原菌密度(单位:CFU/g土壤)

牧草病害发生率(%)

连作(连续3年种植牧草)

1.5×10⁶

35.8

轮作(牧草+豆科作物)

0.9×10⁶

18.6

轮作(牧草+禾本科作物)

0.6×10⁶

12.4

第三,合理调整种植密可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和繁殖的环境,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田间通风透光性降低,为病害如霉菌性病害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例如,密植条件下的牧草叶片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容易感染叶斑病或锈病,而种植密度过低则可能增加杂草的生长空间,为害虫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既能降低病害风险,也有助于提高牧草的抗逆性。此外,根据牧草的需肥特性,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氮肥的过量使用可能引发植株旺长,增加病虫害风险,而合理的氮磷钾配比能增强牧草的抗逆性。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自然资源来控制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方法,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特点。天敌是自然界中控制害虫的重要力量,保护和引入害虫天敌,如瓢虫和草蛉,可以有效抑制蚜虫等害虫的种群增长,寄生蜂(如赤眼蜂)和捕食性蜘蛛等对粘虫、潜叶虫有显著的控制效果,通过在田间设置人工栖息地或提供食物源,可促进天敌种群的繁殖和扩散。生物农药是以天然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为基础开发的防治产品,对目标病虫害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例如,苏云金杆菌可释放内毒素,专门作用于鳞翅目害虫,对非目标生物和环境安全,昆虫病毒制剂如核多角体病毒(NPV)在粘虫防治中应用广泛,能够通过感染害虫的体内细胞而导致其死亡,这些生物农药不仅高效,而且对环境友好,是化学农药的良好替代品。此外,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如放线菌、木霉菌)具有抑制病原菌的作用,可以通过拮抗、竞争营养或分泌抗菌物质等方式减少病害的发生,通过施用微生物制剂,能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间接增强牧草的抗病能力。

(三)化学防治

尽管农业和生物防治是防控病虫害的主要手段,但在病虫害暴发或防治效果不足时,化学防治仍然是必要的补充措施。在病虫害暴发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能够快速控制病虫害的扩散,例如,在锈病防治中,三唑类杀菌剂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对于蚜虫的防治,可以选用吡虫啉等新型内吸性杀虫剂,在施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施用方式操作,避免过量用药导致药害或环境污染。病虫害易对单一农药产生抗药性,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可采用药剂混配的方式,例如,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或杀虫剂进行合理混配,可以实现协同增效,增强防治效果,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混配农药的物理化学兼容性和实际田间效果。

三、结语

牧草病虫害防治是牧草种植与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牧草种类、病虫害特点和环境条件,选择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同时,加强牧草保护工作的技术研究与推广,以及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选育出优良牧草新品种,提高牧草的生产能力和抗病虫能力,从而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牧草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J]. 王彩风.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12)

[2]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初探[J]. 丁富洪.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7(07)

[3] 青海海南州小麦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 徐慧.农业工程技术,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