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在麻醉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浅谈中医药在麻醉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姚嘉文  吕双飞  李京泽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    121000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医药在麻醉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包括中医理论对现代麻醉的指导作用、重症患者中医药急救治疗、中医药对围术期靶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辨证施麻”和“个体化麻醉”,以及针刺复合麻醉应用,旨在探讨中医药在麻醉学领域中的优势和潜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麻醉学;应用前景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1],《列子﹒汤问》中记载了扁鹊使用药酒合一的麻醉剂和催醒剂来为患者进行手术的故事,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录了多种具有镇痛和麻醉作用的药物,如羊踯躅、大麻、乌头等。唐宋时期,药物麻醉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了大麻的麻醉功效,而唐代骨伤学家蔺道人对麻醉药的用量、麻醉深度、麻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元代以后,随着战争的频繁,骨伤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许多麻醉方剂进行了验方和详细收录,进一步推动了中医麻醉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对中医药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医理论对现代麻醉的指导作用

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现代麻醉学中,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也日益凸显。中医理论强调人体内部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在麻醉过程中,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配伍和用药方法可以更好地平衡人体内环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中药麻沸散作为麻醉剂,具有镇静、镇痛、抗过敏等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应激反应[2]。其次,中医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制宜的原则。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因此,在麻醉过程中,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中医理论还强调预防为主、治未病的理念。在麻醉前和麻醉后,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针灸、中药调理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期的不适感。

二、“辨证施麻”和“个体化麻醉”

“辨证施麻”和“个体化麻醉”是现代麻醉学中两个重要的理念,它们体现了中医理论在麻醉实践中的应用。

“辨证施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这一理念源于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疾病的性质、部位等,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在麻醉过程中,同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制定。例如,针对体质虚弱的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较弱,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需要选择小剂量、温和的麻醉药物和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对于体质强壮的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较强,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较好,因此可以选择大剂量、快速的麻醉药物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

“个体化麻醉”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因人制宜”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在麻醉过程中,同样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例如,对于疼痛敏感的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呼吸管理方法,以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方法,以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和影响。

三、针刺复合麻醉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针刺复合麻醉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体验。针刺复合麻醉是指将针刺与麻醉药物相结合,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产生镇痛、镇静、抗炎等作用,不仅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手术效果[4]。在手术过程中,通过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产生镇痛作用,这种镇痛作用不仅迅速有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针刺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内啡肽等镇痛物质的释放,进一步增强镇痛效果。在术后恢复阶段,针刺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回流等生理过程,加速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针刺复合麻醉能够显著减少术中吸入性全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量,通过调节病人生理功能,降低药物麻醉对生命指标的不利影响,如血压降低、心指数降低以及外周阻力增高等,有助于缓解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其次,针刺复合麻醉在术后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患者术后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都显著缩短,使得患者更快地从手术中恢复过来,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减轻了手术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有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也得以缩短,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康复过程。

鉴于以上优势,探索针药结合方式并实施针刺辅助麻醉成为未来应用中的必然趋势。通过更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针灸麻醉的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其在手术过程中的效果和适用范围,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体验。

四、中药麻醉临床应用

中药麻醉是一种利用中药材的麻醉作用来缓解或消除疼痛的方法,常见的中药如洋金花、川乌、茉莉根、闹羊花、细辛、蟾酥、祖师麻、花椒等都具有麻醉作用。这些中药材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麻醉效果,如洋金花含有乌头碱,能够抑制神经传导,产生镇痛作用;蟾酥则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徐浩[5]等在研究中回顾和分析了不同的中药复方表面麻醉剂,单味中药如檐酥、草乌、细辛、九里香、两面针、胡椒、菊三七、丁香油酚、薄荷脑和花椒等,其有效成份分别是蟾蜍灵、古柯碱、丁香油酚、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分别用于口腔溃疡、黏膜炎性疼痛、拔牙、牙槽脓肿切开、口腔表浅手术及扁桃体切除术等临床应用效果,可选择性的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产生表面麻醉作用。

结语

中医药在麻醉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重症患者中医药急救治疗、中医药对围术期靶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辨证施麻”和“个体化麻醉”,以及针刺复合麻醉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实践表明:中医药在麻醉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在麻醉学领域中的应用机制和效果评价方法等问题以推动中医药在该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红凯,李聪聪,尹磊淼.华佗麻沸散可能存在的文献和历史证据[J].中医药文化,2020,15(01):86-90.

[2]曾婷.针刺复合麻醉对老年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1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