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校 150000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通过深入剖析当前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困境,探究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研究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评价方式等创新路径。在实践层面,强调了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构建开放性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一、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困境
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尚不够深入,导致教学目标设定与核心素养要求存在偏差。大单元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按照知识点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培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足,难以激发其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评价方面,过分强调考试成绩的量化指标,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同时教学资源整合不够充分,难以支撑大单元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够健全,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此外,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相对僵化,难以为大单元教学的创新实践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这些困境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二、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路径
在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路径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相融合,突出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加强课堂互动设计,通过分层教学、小组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实验教学创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构建基于大单元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对话。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混合式学习环境,实现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个性化指导。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等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水平。注重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及时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为例,在质点与参考系、时间与位移、速度等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导入。比如通过校园跑步比赛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自然引出参考系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参考系时对同一运动的描述会有所不同,从而理解参考系的相对性。在时间与位移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手机导航软件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以及时间测量的重要性。通过对比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中的位移变化,帮助学生建构位移的向量概念。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引导学生发现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等工具采集运动数据,计算分析不同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逐步理解瞬时速度的物理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觉,引导学生运用向量思维分析运动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采用虚拟仿真实验等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策略
在大单元教学中,要注重基于核心问题设计教学情境,通过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强化实验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设计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疑释疑、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多层次的互动机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研讨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在课程资源整合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注重学科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建立灵活的教学组织机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预留充分空间。加强过程性指导和个别化指导,通过及时反馈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为例,在重力与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围绕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运动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设计。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电梯运动、汽车启动和转弯等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设计弹簧测力计的改进实验,让学生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在摩擦力的教学中,设计木块在不同材质表面上运动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力的合成与分解部分,可以通过探索纸飞机的制作和飞行,探讨空气动力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向量分析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物模型、开展数字模拟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力学认知体系。在实验探究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方案,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多角度分析力的作用规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系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力学知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如桥梁设计、机械结构等,培养其科学态度和工程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力学分析软件和虚拟实验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制作力学专题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当前核心素养培育面临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不适应等多重困境。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等多个维度构建创新路径。在实践层面,应注重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设计,强化实验探究的基础作用,建立多元互动的教学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推进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提升核心素养培育实效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探索,丰富实践经验,形成更加系统和可操作的教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勇.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探讨[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22):113-115.
[2] 姜明仙.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策略初探[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2):104-106.
[3] 侯帅.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1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