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南县富水镇初级中学 陕西 商洛 726300
摘要: 本文聚焦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探讨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分析该政策给学科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从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活动、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科教学在“双减”背境下的改革提供思路与参考。
一、引言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科,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减少学生课业量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双减”政策促使教学回归学校主阵地,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可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系统规划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实践探究等,有助于深入挖掘学生潜力,提升其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同时,减少校外培训干扰,能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更易激发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挑战。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多依赖教材与讲授式教学,作业形式单一、机械性重复作业较多。“双减”要求减量提质,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方式,摒弃传统“满堂灌”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作业形式。此外,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且保证教学效果不打折扣,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情况。
三、“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提质增效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历史情境或社会热点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与思考,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遵守社会规则”时,可播放一些因违反规则而导致不良后果的视频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问题导向教学法也可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理论传授,应加强实践活动。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如调查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现状,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与责任感。还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法庭审判,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程序与角色职责,增强法治观念与法律信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准则,实现知行合一。
(三)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教师要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视野。除教材外,可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类网站、在线课程平台等,筛选优质教学视频、案例资料等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同时,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道德模范事迹等,将其融入教学,增强教学的本土性与亲和力,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启发。
(四)完善教学评价,关注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双减”政策下提质增效的关键。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除考试成绩外,将学生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能力、实践活动成果等纳入评价范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给予针对性的鼓励与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其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与动力。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活动、整合教学资源和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能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公民。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创新,不断适应政策要求与教育发展趋势,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