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石城县人民医院,342700,江西赣州
[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应用关节置换术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8月-2022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分为固定组(45例)及置换术组(45例)。固定组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置换术组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相比于置换术组,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固定组治疗后前后SD水平低于置换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髋部脆性骨折,但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术对患者治疗造成的创伤及影响均较小,利于促进术后平衡功能的恢复,且有助于患髋关节功能的提升,但在手术方式选择中需依据患者病情作出最佳判断。
[关键词]髋部脆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平衡能力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群体高发疾病,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骨骼密度大大降低,骨微结构明显受损,骨脆性增加,一旦受到外界撞击等,极易发生骨折[1]。脆性骨折为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髋部骨折则是脆性骨折中最为常见且病情较为严重的类型,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下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等,由于髋部骨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患者年龄较高,通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导致骨折端恢复能力较差,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3]。目前,髓内钉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均被证实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及重建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以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4-5]。但两种手术方法对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的具体效果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对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予以髓内钉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治疗,旨在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90例我院2020年8月-2022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内固定组27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65-85岁,平均(75.59±5.83)岁;基础性疾病:12例糖尿病,20例高血压,17例冠心病;骨折部位:20例股骨颈骨折,25例转子间骨折。置换术组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66-86岁,平均(75.02±5.16)岁;基础性疾病:14例糖尿病,23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骨折部位:18例股骨颈骨折,27例转子间骨折。一般资料两组对比,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髋部骨折;均为首次手术;年龄均≥65岁;无任何手术禁忌证;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髋关节手术史;其他病理性骨折;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无法完成平衡训练及术后锻炼者。
1.3 方法固定组所有患者均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全身麻醉,保持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手术切口设置于大转子顶点近端,钻入导针,按照导针方向行常规扩髓,将主钉插入,在X线下观察骨折端复位情况,并在X线机下观察骨折端复位情况,借助瞄准器插入股骨颈内导针,使其直达髓腔。随后依据髋部骨折情况选择适宜长度的螺旋刀片,拧入尾帽,对远端螺钉进行锁定,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再行缝合。置换术组行髋关节置换术,硬膜外麻醉后保持健侧卧位,于髋关节前后外侧缘做手术切口,剥离附着于大转子周围的臀中肌,切除关节囊,以完全暴露髋臼外缘及股骨颈,将股骨头取出,注意保留1cm的股骨距,清理髋臼边缘,磨锉股骨髓腔及髋臼,置入假体及人工臼杯,复位髋关节,明确关节松紧度后对术腔进行冲洗后缝合手术切口,手术结束。术后依据患者恢复情况行康复锻炼。
1.4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2)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应用髋关节评分表(Harris)于术后3个月、6个月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共包括4个维度,量表满分100分,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评分分别为90-100分、80-89分、70-79分、≤69分,计算其优良率。(3)对比两组本体感觉平衡能力相关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对患者本体感觉平衡能力进行评估,运用Tecnobody PK254P平衡康复系统,对患者睁眼状态下的压力中心(COP)变化情况展开测定,连续测试30s,再在软降静态稳定模块下获得前后SD、X轴COP(XCOP)、左右标准差(SD)、Y轴COP(YCOP)等相关参数。(4)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感染。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应用SPSS 22.0软件,以±s表示围术期指标、平衡能力相关指标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用%表示髋关节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应用χ2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相比于置换术组,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术后引流量较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 术中出血量(ml) | 切口长度(cm) | 手术时间(min) | 术后引流量(ml) |
内固定组(n=45) | 153.62±23.59 | 7.50±0.96 | 89.61±8.29 | 103.10±19.18 |
置换术组(n=45) | 318.42±30.87 | 15.10±2.18 | 90.91±6.85 | 171.32±20.46 |
t | 28.455 | 21.403 | 0.811 | 16.318 |
P | 0.000 | 0.000 | 0.420 | 0.000 |
2.2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相比于置换术组,内固定组术后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n(%)
组别 | 术后3个月 | 术后6个月 | ||||||||
优 | 良 | 中 | 差 | 优良率 | 优 | 良 | 中 | 差 | 优良率 | |
内固定组(n=45) | 17(37.78) | 15(33.33) | 10(22.22) | 3(6.67) | 32(71.11) | 15(33.33) | 16(35.56) | 12(26.67) | 2(4.44) | 31(68.89) |
置换术组(n=45) | 26(57.78) | 16(35.56) | 2(4.44) | 1(2.22) | 42(93.33) | 24(53.33) | 15(33.33) | 5(11.11) | 1(2.22) | 39(86.67) |
χ2 | 7.601 | 4.114 | ||||||||
P | 0.006 | 0.043 |
2.3两组平衡能力相关指标比较 内固定组治疗后前后SD水平低于置换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XCOP、YCOP及左右SD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平衡能力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 XCOP(mm) | YCOP(mm) | 左右SD | 前后SD |
内固定组(n=45) | 6.89±0.38 | 12.48±3.10 | 5.74±1.89 | 4.63±1.18 |
置换术组(n=45) | 7.05±0.41 | 13.68±3.24 | 6.10±1.73 | 7.52±1.30 |
t | 1.920 | 1.795 | 0.943 | 11.042 |
P | 0.058 | 0.076 | 0.349 | 0.000 |
2.4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肺部感染 | 切口感染 | 深静脉血栓 | 泌尿系统感染 | 发生率 |
内固定组(n=45) | 2(4.44) | 2(4.44) | 3(6.67) | 2(4.44) | 9(20.00) |
置换术组(n=45) | 0 | 1(2.22) | 2(4.44) | 1(2.22) | 4(8.89) |
χ2 | 2.248 | ||||
P | 0.134 |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骨脆性增加,导致骨折发生率大大升高,且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大部分患者因病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目前,对于髋部脆性骨折的治疗手术为首选方式,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术式得到较好的改善,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现已成为骨折的常用术式,如何选择最佳术式以改善髋部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目前,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患者髋部疼痛感得到有效改善,较好的矫正了髋关节畸形,对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7]。对于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而言,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髋关节稳定性,恢复局部血液供应[8]。但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若存在较为严重的心肺疾病,则无法耐受该手术治疗[9]。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置换术组,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较长,且术后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较低,前后SD水平较低(P<0.05),表明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髋部脆性骨折,均可恢复髋关节功能,且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性高。髓内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特点,术中不会破坏股骨头血运,术中出血量较少,且该术式术中使用的螺旋刀片表面积较大,利于提升刀片的锚合力,从而增强骨折端的稳定性[10]。另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骨折端周围软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且内固定治疗后患者可获得理想的平衡能力,从而降低跌倒发生率,提升患者的平衡功能[12]。但该术式对于粉碎性骨折患者而言,治疗存在一定局限[11]。而人工关节置换术则可在短时间内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因置换后部分患者因本体感受器的缺失,使得术后平衡功能恢复时间较长,且需从前后、左右进行恢复[12]。由此可见,两种术式在老年髋部脆性骨折中均获得较好效果,各具优势。
综上所述,髓内钉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在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治疗中均可获得理想效果,其中前者创伤小、切口小、引流量少,术后平衡能力恢复较好;后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较为理想,住院时间短。故手术方式选择中仍需依据患者病情作出最佳判断。但本次研究时选择样本量较少,术后随访时间较短,且为单中心研究,在后续研究中需扩大研究样本量,延长术后随访时间,并实施多中心研究,以明确不同术式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勇,丁生权,陈国川,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1,10(9):649-654.
[2] 马晋,孙春汉,黄建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分析[J].新医学,2020,51(9):714-717.
[3] 原源,范斌,李晓玉,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致伤因素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0,26(1):85-90,117.
[4] 曹澍,邵松.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风险及对策[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6):775-779.
[5] 曹东东,韩哲,纪能能,等.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22,51(7):11-14.
[6] 刘珊,张先庚,张云秋,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心理弹性与康复锻炼自我效能,伤残接受度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2,17(5):635-638.
[7] 秦忠堂.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1, 29(16):1456-1460.
[8] 涂刚成,毛华晋,汪盛玉,等.骨水泥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3):344-347.
[9] 翁德雨,周金明,王梅生,等.PFNA内固定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度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12):33-35.
[10] 滕芳,滕燕,豆敏,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21,42(1):43-47.
[11] 张晟,王超,王德利.两种人工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22):113-116.
[12] 金忠军,沈朝,刘贝妮,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临床比较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20,22(2):133-137.
基金项目:赣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级科研计划项目,2023-2-164
作者信息:周致能,男,1986 年08月,本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