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古诗文“积累拓展”板块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双减”背景下初中古诗文“积累拓展”板块教学

陈周南

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35210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育部门对学校提出新的教育要求。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优化学习效率,因此,各级教育机构需要积极指导学校完善教学管理规程,优化现有的教学手段,逐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以确保学生在校学习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板块,是实现学生文化内涵积累的关键途径。为此如何有效拓展这一学科知识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积累拓展”板块的应用,很好地迎合了这一要求。因此,本文将基于“双减”背景,讨论初中古诗文“积累拓展”板块教学策略。

关键词:“双减”;初中;古诗文;“积累拓展”板块

前言: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原本的教学目标发生了想要的改变,为迎合这一转变所带来的教学新要求,相关的教师应当根据当前课程教学目标,深入研读教师用书,准确理解古诗文“积累拓展”板块的设计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学环节的灵活转变,将原本作为课后作业的习题融入课堂教学中。 。

一、正确认知“双减要求”,实现全面育人

过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积累拓展”环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学生智力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平衡发展重视程度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深刻理解不同题型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全面育人并不意味着所有题型均需平等使用,而是应根据题型特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关注[1]

以“1+X”群文阅读题型为例,这类题型在促进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拓宽其知识视野,丰富古诗词的积累,同时,增强其文学欣赏能力。例如,在统编七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四首》中,“积累与拓展”部分涉及与“明月”相关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例如,在统编八年级下册的《《庄子》二则》中,李白以大鹏自比的段落可以在课堂上简单提及,随后鼓励学生课下依据自身兴趣进行深入探索。

二、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当今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众多研究者争先研究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促进思维的碰撞,可以使他们逐步识别事物的本质,进而揭示隐藏的真理。

以部编版教材中的名篇《卖油翁》为例,这篇文言文学作品出自统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之间的交流,生动地探讨技艺与态度之间的深刻关系[2]

然而,若将这故事的主题简单归结为“熟能生巧”,很可能会偏离欧阳修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因此,在进行“积累拓展”板块的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加深入地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多维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并展开想要的讨论。例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卖油翁的技艺为什么能如此娴熟?他的操作态度反映出怎样的人生哲学?陈尧咨在知晓真相之后的“笑而遣之”,又展示怎样的心理变化?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还能在讨论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习得从不同视角评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独到的见解。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为全面呈现选定文本的全貌,同时深化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可挑选并补充文章的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以引发学生对这一观点的深入思考。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层意义,教师详细阐释该句话的含义,转述为:“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相比较,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为减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负担,教师采用现代白话文重述“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并邀请两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个故事,以促进其他同学对这些故事的补充[3]

然后,故事复述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展开更为深刻的思考:“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这两则故事有哪些共通之处及独特之处?为探究这一问题,学生们在小组中展开合作,通过阅读材料、交流讨论,他们逐渐总结出共识:无论是庖丁的解牛技艺还是轮扁的斫轮技艺,都遵循着“顺应自然规律,迎合自然法则”的原则。充分展示古人对技艺和自然的理解,也使学生们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待问题。

接下来的环节中,将这一得出的结论与《卖油翁》中的情节相结合,鼓励学生们探讨卖油翁与陈尧咨技艺高超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结合原文,提出许多合理且富有创意的见解。最终得出结论,不论是陈尧咨、卖油翁,还是庖丁与轮扁,是由于“手熟”才获得了想要的技能,也就是说,他们在长期实践中,通过不断揣摩总结,最终掌握技艺的规律。揭示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哲理,同时为学生们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三、结合“1+X”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1+X”群文阅读,经常被作为一种单纯的“开卷”的模式被采用,其实,这并没有发挥它全部的作用。这种阅读的方式,遵循特定规律,结合有原则性系统性阅读过程,旨在进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深度拓展。在选择“X”这一部分内容时,教育者需要众多关注文本的有效组合,保证所选作品具有经典性,同时也能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工作的全面推进。

以统编版教材中《北固山下》典范为例,可探讨为何“月亮”这一意象,通常承载着浓厚的思乡之情或相思的情感。尤其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工具十分匮乏,月亮便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象征,寄托着浓烈的思念。使相隔千里的人们,依然能透过同一轮明月感受到彼此的心声。

进行“1+X”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月亮特征的分析,结合具体语境,获得对这一意象更为深入的理解。这种经过系统强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加深他们对月亮意蕴的认知,也使他们在阅读中切身体验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为了加深“1+X”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应当力求在深度拓展与经典选文之间实现有效的平衡。选择的“X”内容时,应当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作品,开拓他们的阅读视野,并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结语:“双减”背景下,科学的语文教材内容构成,结合“积累拓展”板块的有效运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虽然本文结合“1+X”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等方面进行探究,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游魏珍.基于高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对古诗文教学的探讨[J].高考,2023,(14):121-124.

[2]周云.词句段运用与古诗文积累[J].贵州教育,2023,(Z1):63-71.

[3]徐钱.“双减”背景下初中古诗文“积累拓展”板块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2.DOI:10.
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 2022 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演绎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NDKY22-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