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颐和爱心敬老院医务室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失眠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常见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约有27%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而失眠作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以及身心健康。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还与焦虑症、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内科在调理失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从多个维度入手,帮助患者告别“夜猫子”生活,重获优质睡眠。
一、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人体的阴阳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白天阳气盛,人处于清醒活动状态;夜晚阴气盛,阳气入于阴分,人便进入睡眠状态。若因各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阳气不能入阴,就会出现失眠。
从脏腑角度来看,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或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均可导致失眠。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若肝郁化火,或肝血不足,魂不守舍,也会引发失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可致心神不安而失眠;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酿生痰热,上扰心神,也可导致失眠。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若肾精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也会出现失眠。此外,情志因素在失眠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的焦虑、抑郁、恼怒、惊恐等不良情绪,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失眠。
二、中医内科调理失眠的方法
(一)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失眠是中医内科的主要手段之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1. 心脾两虚型:此类患者常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等症状。治疗上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主,常用方剂为归脾汤。归脾汤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龙眼肉养血安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全方共奏补养心脾、养血安神之效,可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2. 肝郁化火型:患者多表现为失眠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等症状。治疗以疏肝泻火、镇心安神为原则,常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柴胡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该方清肝泻火之力较强,可有效缓解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症状。
3. 阴虚火旺型:此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等症状。治疗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法,常用方剂为黄连阿胶汤合六味地黄丸。黄连阿胶汤中,黄连、黄芩清心泻火;阿胶、鸡子黄滋阴养血;芍药养血敛阴。六味地黄丸则滋补肾阴,以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目的。两方合用,可有效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
4. 痰热内扰型:患者常出现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等症状。治疗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为主要治法,常用方剂为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中,黄连清热燥湿;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竹茹清热化痰;枳实破气消积。全方共奏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之功,可改善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
(二)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调理失眠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平衡阴阳,从而改善睡眠。
1. 常用穴位: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三阴交等是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神门为心经原穴,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可宁心安神、理气宽胸;百会位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可升清阳、宁心神;安眠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交通心肾而安神。
2. 针法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一般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例如,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针刺神门、内关、行间等穴位时,采用泻法,以清肝泻火、宁心安神;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针刺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时,采用补法,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每次针刺留针20 - 30分钟,期间可适当行针,以增强针感。
3. 艾灸疗法:艾灸也可用于失眠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虚寒体质的失眠患者。常用穴位有涌泉、神阙、关元等。涌泉为肾经井穴,艾灸涌泉可引火归元,交通心肾;神阙为任脉穴位,艾灸神阙可温阳健脾、宁心安神;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艾灸关元可补肾培元、温阳固脱。艾灸时,可采用温和灸、回旋灸等方法,每次艾灸15 - 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为度,避免烫伤。
(三)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改善失眠的目的。
1. 头部按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按摩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印堂穴,由轻到重,每次按揉1 - 2分钟;然后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正中线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处,反复操作3 - 5分钟;再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太阳穴,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1 - 2分钟;接着用双手十指指腹从前额发际开始,边梳边按摩头皮,至后发际处,反复操作3 - 5分钟;最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风池穴,由轻到重,每次按揉1 - 2分钟。头部按摩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放松头部肌肉,缓解精神紧张,改善睡眠。
2. 足部按摩: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15 - 20分钟,然后按摩足底涌泉穴。用拇指指腹按揉涌泉穴,每次按揉3 - 5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度。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按摩涌泉穴可滋阴补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有助于改善睡眠。
3. 耳部按摩: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捏住耳垂,轻轻向下牵拉,每次牵拉1 - 2分钟;然后用双手食指指腹按摩耳轮,由上至下,反复按摩3 - 5分钟;最后用双手食指插入耳孔,轻轻转动,然后突然拔出,如此反复操作3 - 5次。耳部按摩可调节脏腑功能,疏通耳部经络,改善睡眠。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医内科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对失眠进行综合调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与西药治疗相比,中医治疗失眠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整体调理等优势,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中医治疗失眠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且治疗过程相对较长,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