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平衡血糖,享受健康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3
/ 2

糖尿病管理:平衡血糖,享受健康生活

张亚平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冀联校区医院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7.83亿。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也相当庞大,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糖尿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对生活质量、经济状况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糖尿病,平衡血糖水平,对于患者享受健康生活至关重要。

一、认识糖尿病:类型、症状与危害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多在成年后发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妊娠糖尿病则是在妊娠期间首次出现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由特定的遗传或疾病等因素引起。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血糖升高后,因渗透性利尿作用,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多,继而口渴多饮;由于身体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供能,大脑会发出饥饿信号,导致患者食欲亢进、多食;同时,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以补充能量,造成体重下降。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疲劳、伤口愈合缓慢、手脚麻木或刺痛等症状。

长期高血糖若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在心血管系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在肾脏,会引发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在眼睛,可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神经系统,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等的功能;糖尿病足也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二、糖尿病管理的核心要素:血糖控制

血糖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目标,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临床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降低30% - 40%。要实现血糖的有效控制,需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饮食管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控制血糖、维持体重和提供身体所需营养。应遵循低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和脂肪的原则。主食可选择全谷物、杂豆类、薯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它们消化吸收速度较慢,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如燕麦、糙米、玉米、红豆、绿豆等,每日主食摄入量一般控制在200 - 300克。多吃蔬菜,保证每天摄入500克以上,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热量低,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豆类等,可提供身体必需的氨基酸,促进组织修复和生长,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占总热量的15% - 20%。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取,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糕点等,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脂肪供能应占总热量的20% - 30%。同时,要严格限制添加糖的摄入,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少吃糖果、甜点等。

(二)运动锻炼:适度运动,持之以恒

运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降低血糖水平,还能减轻体重、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体质。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快走时,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 - 120步;慢跑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 - 150米;游泳每次30 - 60分钟;骑自行车时速12 - 16公里。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休息后能恢复为宜。运动时间应选择在餐后1 - 2小时,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发生。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避免受伤。对于病情不稳定、血糖波动较大、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三)药物治疗:规范用药,定期监测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根据糖尿病类型和病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有多种类型,如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α - 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 - 4(DPP - 4)抑制剂、钠 -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 - 2)抑制剂等,它们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糖。胰岛素则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经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妊娠等)的患者。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或注射胰岛素,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导致血糖波动或病情加重。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过去2 -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建议控制在7%以下。

三、综合管理:多维度呵护健康

(一)体重管理:维持健康体重,减轻代谢负担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型肥胖。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通过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结合适度运动增加能量消耗,逐步达到并维持健康体重。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18.5 - 23.9kg/m²,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

(二)血压、血脂管理:全面防控,降低心血管风险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压、血脂异常,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要积极控制血压和血脂。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药物治疗等措施实现。血脂方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可使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关注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水平,保持血脂平衡。

(三)心理健康:积极心态,乐观面对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糖波动,不利于病情控制。因此,要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患者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参加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增强自我管理的信心和能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

(四)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可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除了血糖、血压、血脂监测外,还应每年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尿常规、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足部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有效延缓并发症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