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入门: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3
/ 2

中医基础理论入门: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

高树洲

矿山卫生院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智慧。其基础理论体系构建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之上,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深入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是开启中医知识大门的关键。

一、阴阳学说:宇宙万物的基本法则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易经》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属性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比如,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各项生理功能处于阴阳平衡之中;而当疾病发生时,阴阳失调,寒证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热证,热证也可能转化为寒证。

在人体生理方面,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人体的五脏六腑可分为阴阳两类,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功能,主静而内守;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作用,主动而外向。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协调来维持的,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阴气具有滋养、宁静、抑制等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处于动态平衡,各项生理活动才能有序进行。若阴阳失调,疾病便会乘虚而入。

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阴阳学说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依据阴阳理论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面色潮红、发热、口渴、脉数等症状多属阳证;而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迟等症状则多属阴证。在治疗上,中医遵循“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使人体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二、五行学说:自然与人体的对应关联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建立起对应关系,并以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五行相生的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就像自然界中,木材燃烧产生火,火燃烧后的灰烬形成土,土中蕴含金属矿物,金属受热熔化为液体似水,水又能滋养树木生长。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例如,树木的根系可以深入土壤,防止土壤流失,此为木克土;土可以阻挡水的流动,用来防洪治水,这便是土克水。

在人体生理方面,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肝主疏泄,像树木一样具有条达舒畅的特性;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犹如火之温热、升腾;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恰似土能孕育万物;肺主气司呼吸,有清肃之性,如同金属般清肃收敛;肾主藏精,主水,像水一样滋养全身。同时,五脏之间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五行学说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思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发病时间等信息,结合五行的特性和生克关系,推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若患者出现胁肋胀痛、口苦、目赤等症状,结合五行理论,可判断可能是肝木亢盛所致;若肝木过旺克脾土,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症状。在治疗时,除了针对肝脏进行调理,还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采用滋水涵木(通过补肾阴来养肝阴)、培土生金(通过补脾来益肺)等方法,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脏腑经络: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网络

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主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则具有不同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明,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肝主疏泄和藏血,调节情志,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脾主运化和统血,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至全身,同时控制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调节水液代谢,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纳气,为先天之本。

六腑中,胆贮藏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人体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进一步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糟粕分为尿液和粪便;大肠主传化糟粕,吸收水分,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为六腑之首,是人体水液运行和气化的通道,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经络系统则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又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与十二经脉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但对十二经脉的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遍布全身,将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脏腑和经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的功能活动依赖于经络的气血运行来滋养,经络的气血又源于脏腑的化生。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出现相应的症状;而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又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按摩足三里穴位(属足阳明胃经),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针刺内关穴位(属手厥阴心包经),可治疗心胸疾病,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们不仅为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维护人类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