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冀联校区医院
在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1%。心脏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关注心血管健康,掌握预防心脏病的关键方式,是守护生命健康的当务之急。
一、了解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心脏病并非突然降临,它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年龄是不可控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心脏病发病风险上升,65岁以上人群尤为明显。遗传因素同样关键,家族中有心脏病患者,个体发病几率会显著提高,某些遗传基因会影响血脂代谢、血压调节,增加心脏病易感性。
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即“三高”。高盐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高脂导致血脂异常,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高糖引发胰岛素抵抗,损害血管内皮。长期吸烟是心脏病的重要诱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过量饮酒会使血压波动,损伤心肌细胞,引发心律失常。缺乏运动则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强,这些都为心脏病埋下隐患。
二、健康饮食,为心脏“减负”
合理饮食是预防心脏病的基础。控制钠盐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加工食品、腌制食品的食用,它们往往含有大量隐形盐。增加钾摄入,香蕉、土豆、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有助于促进钠排出,降低血压。
调整脂肪摄入结构至关重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动物油脂、油炸食品、糕点等含有较多此类脂肪酸,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如橄榄油、鱼油、坚果富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LDL - 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保护心血管。
控制糖分摄入,避免过多食用糖果、饮料、甜点,防止血糖波动,降低糖尿病风险。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全谷物、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可降低胆固醇吸收,改善肠道功能,维护心血管健康。
三、适度运动,为心脏“充电”
运动是心血管健康的“守护神”。规律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肌更有力,心脏每次泵血增多,减轻心脏负担。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提高HDL - C水平,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清除血管壁脂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管舒张更灵活,降低血压。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快走时保持每分钟100 - 120步,慢跑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 - 150米,游泳每次30 - 60分钟,骑自行车时速12 - 16公里。也可进行2 - 3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拉伸放松,避免受伤。
四、戒烟限酒,为心脏“排毒”
吸烟对心血管危害极大,戒烟是预防心脏病的重要举措。戒烟后,身体会迅速启动自我修复机制,血压、心率逐渐趋于正常,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脏病发病风险大幅降低。戒烟初期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可寻求家人朋友支持,借助戒烟辅助工具,如戒烟口香糖、尼古丁贴片。
过量饮酒有害心脏健康,应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换算成常见饮品,男性每天啤酒不超750毫升,葡萄酒不超250毫升,38度白酒不超75毫升,52度白酒不超50毫升;女性相应减半。避免空腹饮酒和酗酒,降低酒精对心脏的损害。
五、定期体检,为心脏“把关”
定期体检能及时发现心脏隐患。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血压是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正常血压收缩压90 - 139mmHg,舒张压60 - 89mmHg,定期测量可及时发现高血压并干预。血脂检查关注总胆固醇、LDL - C、HDL - C、甘油三酯水平,及时调整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血糖检查能早期发现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采取措施控制血糖。心电图可检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若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因素,应增加体检频率,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CT等更深入检查。
六、管理压力,为心脏“减压”
长期压力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内分泌紊乱,增加心脏病风险。学会管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摄影、音乐,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运动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释放内啡肽,改善情绪。冥想、瑜伽能帮助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抑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获得情感支持,共同应对压力。
心血管健康关系生命质量,预防心脏病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从饮食、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压力管理入手,每个人都能为心脏健康贡献力量,降低心脏病风险,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