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栋:以“空间的叙事者” 重塑建筑的人文温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3
/ 1

许栋:以“空间的叙事者” 重塑建筑的人文温度

宋辉

建筑,是凝固的诗篇,亦是生活的容器。在建筑设计行业深耕二十载的许栋,始终将“空间的叙事者”视为职业信仰。他以技术为骨架,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注入人文精神,在功能性需求之上投入情感和记忆。

从技术骨干到行业引领者

2000年,许栋以工程师身份进入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启了职业生涯。扎实的技术积累与对建筑美学的敏锐感知,让他在四年后就成为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简称“北洋建筑”)的副总建筑师及方案创作负责人。一直以来,他主导院内项目方案创新与技术研发,带领团队完成近百个重点项目的设计与落地,推动北洋建筑跻身国内一流设计机构行列。

“设计不仅是图纸上的线条,更是对城市未来的责任。”许栋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主持的投标项目中标率高达70%,其中主持参与学校项目50余项,其中青岛美术学校新建工程一期项目更是斩获了2019年“国家优质工程奖”,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用创新为建筑赋能

在许栋看来,技术是建筑落地的基石,但创新不应止步于工具本身。他带领团队在BIM、AI智能设计等领域深耕细作,将传统设计流程与数字化工具深度融合,研发出了一系列的软著技术。以青岛美术学校项目为例,团队通过三维建模与参数化设计,实现了“多重园林”式的空间布局,使教学单元串联为开放循环的整体,空间使用效率提升15%;BIM技术的应用则让施工周期缩短20天,成本降低10%。

“技术革新最终要服务于人的体验。”许栋强调。他推动的“数字赋能”战略不仅提升了设计效率,更让复杂工艺变得可控——如青岛美术学校395米长的“彩虹桥”连廊,通过BIM技术精准模拟结构与地形起伏,最终以轻盈的曲线呼应海洋与山势,成为校园的灵魂纽带。

青岛美术学校这座总建筑面积10.53万平方米的校园,是许栋“空间叙事”理念的具象化表达。设计以“自由的海浪”为灵感,屋顶花园随地形自然起伏,外立面线条如波涛律动,与青岛的海洋文化深度共鸣。而“彩虹桥”的规划,既解决了功能分区问题,又以象征性的“龙形”格局呼应传统文化,成为设计界津津乐道的经典。

在建筑中镌刻城市记忆

2006年,许栋参与青岛国际贸易中心项目,与德国GMP事务所组成联合设计团队。面对体量大、功能复杂的挑战,他提出“功能优先、造型简约”的理念,在保留德方严谨风格的同时,融入本土化细节。项目落成后,其流畅的流线设计与高效的商业空间布局广受赞誉,成为青岛地标性建筑。

“建筑不应是冰冷的容器,而应成为生活的参与者。”在许栋主导的安置区规划中,这一理念尤为凸显。他拒绝“千篇一律的壳子”,转而通过外立面色彩、材质肌理还原“老墙”记忆,在景观中嵌入市井文化元素。当回迁居民触摸到墙面熟悉的质感,或在檐下空间自发组织戏曲沙龙时,许栋认为“这才是建筑真正完成的时刻”。

采访中,他和记者提到一个细节:某安置区设计中,团队特意保留了一棵老槐树,并围绕它打造社区广场。如今,这棵树已成为居民聊天、孩童嬉戏的核心场所。“设计需要倾听土地的声音,尊重人的情感需求。”许栋说。

在时代浪潮中扬帆

作为行业领军者,许栋始终关注设计服务的纵深发展。他提出“全产业链设计服务商”战略,主张从前端策划到后期运维实现闭环,即前端价值延伸:整合市场研究与资本运作,为项目注入全生命周期基因;中台数字赋能:推动全专业协同设计,通过智能审图系统提升精细化管控;后端服务闭环:强化后期维护,确保设计理念贯穿建筑始终。

面对城市化与科技革命的双重浪潮,许栋的视野愈发开阔。“未来的建筑,既要回应城乡融合的命题,也要拥抱数字化变革。”他计划下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建筑与智能化技术落地,同时培养更多“懂技术、有情怀”的青年设计师。

“建筑师的使命,是让每一寸空间都有故事可讲。”许栋站在设计院的窗前,望着青岛的天际线,目光坚定。在他心中,设计不仅是职业,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关于技术、人文,以及人与城市的共生之道。

从工程师到行业标杆,许栋用二十年光阴诠释了建筑设计的多元维度。他既是用技术破解难题的实践者,也是用人文温暖生活的叙事者。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他让建筑超越了功能本身,成为承载记忆、激发共鸣的精神载体。这或许就是中国设计品牌走向世界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