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文化传播效果及留学生文化课堂教案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3
/ 2

《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文化传播效果及留学生文化课堂教案设计

曾佳

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

本研究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分析电影中融合的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科技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国际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本文设计了《流浪地球1》适合作为文化教学的实际课堂教学,探讨了《流浪地球》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挑战及其对改善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上形象的潜力。

关键词:流浪地球;中国元素;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留学生

一、《流浪地球》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和呈现:

根据Geert Hofstede的文化洋葱理论来说,文化要素包含四个层次:象征符号、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本文据这个理论模型对于《流浪地球》中的文化符号也进行了分类与归纳,讨论在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和科幻创意结合,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的。

(一)象征符号:

1.语言使用:

分为汉字和汉语对白两部分。首先第一部分:电影中广泛使用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中使用汉字,不仅加深了故事的文化背景,也向全球观众展示了汉字的美和复杂性。例如,角色们在使用高科技设备的同时,会使用汉语,甚至夹杂着一些传统俗语或成语。这种语言上的融合使科技元素更加生活化和接地气,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2.中华传统文化符号:

电影中的“长城计划”是一项将地球推离太阳系的宏大计划。这个名字直接引用了中国的长城,一个历史悠久的防御性建筑。长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符号,代表了抵御外来威胁和中华民族的坚韧。这个计划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深刻,反映了在全球灾难面前,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为中国的代表文化符号,不仅辨识度高并且与电影内部立意可以很好结合。

(二)英雄人物

1.个体角度上的英雄:刘培强

电影的主要人物,如刘培强(吴京饰演),展现了个人英勇的特质。这种个人牺牲表现了典型英雄的特质,即为了更大的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这在许多文化中都是英雄的共同特点。

2.集体角度上的英雄:宇航员群体

电影强调了集体行动的重要性。面对全球灾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对抗灾难。这种集体英雄主义体现了电影的核心信息之一: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个体的力量虽小,但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三)礼仪

1.“敬业福”:

电影中出现的“敬业福”是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装饰,象征着好运和祝福。这一元素的使用体现了电影制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融入。在中国,春节期间挂“福”字是一个普遍的习俗,象征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四)价值观

1.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观念:

电影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家庭中心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家庭关系和责任常常被视为个人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例如,角色刘培强和他的父子关系,是电影情节的核心。电影中刘培强和他的父亲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代际责任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这种表现方式在国际上有助于向观众展示中国社会中家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的家庭联系。

二、定量分析《流浪地球》与对外文化教学的交叉点

本文在华语剧本网找到了《流浪地球》的完整剧本,选取了《引子》到《1-23》的完整片段,对文段出现的字词句进行了以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新HSK等级、旧HSK等级、和汉字等级四个标准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制作了11个表格。

通过这些表格,本文发现:从一级到超纲的词条均有分布,其中1级:18次,占比约16.51%;2级:6次,占比约5.50%;3级:6次,占比约5.50%;4级:7次,占比约6.42%;5级:3次,占比约2.75%;6级:1次,占比约0.92%;7级:4次,占比约3.67%;9级:1次,占比约0.92%;10级:1次,占比约0.92%;超纲:62次,占比约56.88%。

因此文化设计与语言课堂设计依旧存在交叉点与可能。

三、《流浪地球》片段作为文化教学案例

从内容分析角度:本文选取了剧本中《9》的一幕进行教案撰写与分析;从教学应用分析则加入: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讨论会、语言练习等。

(一)目标学生群体: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中国文化和节日感兴趣的学习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舞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理解中国城市广场作为社会活动中心的角色。

3.学习与节日庆祝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内容:

1.舞狮的历史与文化:介绍舞狮的起源,不同风格的舞狮,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广场文化:分析中国广场如何成为节日庆祝和社区活动的集中地。

(四)教学活动:

1.舞狮教学视频研究:播放一个具体教学视频,让学生实际体验舞狮,了解其动作含义。

2.广场文化研讨:通过图片、视频和案例研究,讨论中国广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五)教学材料:

1.舞狮视频和图片资源。

2.节日庆祝场景的描述和案例。

(六)教学评估:

1.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评估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现。

2.词汇和表达测试:完成一份包含节日庆祝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测试。

四、《流浪地球》对外文化传播方面面临的挑战

1.翻译准确性

挑战:对于《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它包含的科学理论和设想需要翻译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以确保准确传达原著的科学精髓和电影的创新概念。

2.文化差异

挑战:文化元素的传达面临着词汇的限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尤其是对于中国的传统符号和含义的解释。例如,影片中可能出现的中国哲学思想、节日习俗、甚至是色彩使用上的象征意义等,这些对于非中国观众可能不易理解。

3.影片风格与受众期待

挑战:《流浪地球》需要在维持自身风格和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满足国际观众对科幻电影的期待,这意味着它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要具备国际市场上科幻作品所期待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技巧。

参考文献

[1]徐百灵,李小琴.我国科幻电影的对外传播——以《流浪地球》为例[J].出版广角,2019(13)

[2]张淦,李晓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创新策略探析——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例[J].视听,2022(05)

[3]王笛.从《流浪地球》报道看中国科幻电影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9(03)

[4]郑燕芳.《流浪地球》: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电影文学,2019(08)

[5]王馨雨.国产科幻电影字幕英译的对外传播效应——以《流浪地球》为例[J].今古文创,2023(31)

[6]李诗溢.《流浪地球》的中国文化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视角[J].新闻前哨,2019(06)

[7]张文静,王若琳.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的新思考[J].国际公关,2023(09)

附录(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