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人民医院 334200
【摘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训练结合循证护理在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训练结合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 Barthel 指数及 FIM 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结合循证护理可有效促进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其功能独立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任务导向训练;循证护理;偏瘫;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偏瘫是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等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患者往往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传统的康复护理模式虽有一定成效,但在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局限[2]。任务导向训练强调以实际生活任务为导向,激发患者主动参与康复的积极性;循证护理则依据科学研究证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优质的护理服务[3]。本研究旨在探讨任务导向训练结合循证护理在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康复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在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偏瘫患者60例。纳入标准:符合偏瘫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病程在1周至6个月之间;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能配合康复训练;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无法配合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包括病情监测、肢体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常规措施,每日定时进行康复护理操作,康复周期为 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训练结合循证护理[4-5]。循证护理方面:成立循证护理小组,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患者个体情况,提出护理问题,如“如何根据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力选择合适的任务难度”等,寻找最佳证据并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任务导向训练:依据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场景设计训练任务,如穿衣、进食、洗漱等,训练强度和难度循序渐进。早期,对于上肢肌力较差的患者,从简单的抬手、抓握小物件开始练习穿衣动作,随着肌力恢复,增加系扣子、拉拉链等精细动作训练;下肢训练则从床边坐立、站立平衡逐步过渡到短距离行走、上下楼梯等。每次训练时间为 45分钟,每周训练 5次,同样持续 3个月康复周期。
1.3观察指标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在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Barthel 指数主要涵盖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 10 个项目,总分 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FIM 量表从自理活动、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走、交流、社会认知 6 个方面进行评定,总分 126 分,分值越高代表功能独立性越好[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偏瘫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具体数据见表 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 性别 (男/女) | 年龄 (岁) | 偏瘫侧别 (左/右) | 基础疾病 (例) |
观察组 | 18/12 | 62.4 ± 9.6 | 15/15 | 10 |
对照组 | 17/13 | 63.1 ± 9.8 | 14/16 | 12 |
统计量 (χ²/t) | 0.12 | 0.35 | 0.21 | 0.45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2.2干预前后 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 Barthel 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6.78, P < 0.05),表明观察组在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具体数据见表 2。
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组别 | 干预前 Barthel 指数 (分) | 干预后 Barthel 指数 (分) | 统计量 (t) | P值 |
观察组 | 42.3 ± 7.1 | 78.5 ± 6.8 | 8.23 | <0.05 |
对照组 | 41.8 ± 7.4 | 62.1 ± 7.2 | 5.14 | <0.05 |
组间比较 | 0.31 | 6.78 | <0.05 |
2.3干预前后 FIM 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 FIM 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 = 7.21, P < 0.05),显示观察组在功能独立性提升方面更有效。详细数据见表 3。
表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IM量表评分比较
组别 | 干预前 FIM 量表 (分) | 干预后 FIM 量表 (分) | 统计量 (t) | P值 |
观察组 | 50.2 ± 8.3 | 85.6 ± 7.5 | 9.12 | <0.05 |
对照组 | 49.5 ± 8.7 | 70.4 ± 8.1 | 4.89 | <0.05 |
组间比较 | t = 0.38 | t = 7.21 | - | <0.05 |
3.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导向训练结合循证护理相较于常规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功能独立性。任务导向训练使康复训练紧密贴合患者日常生活实际需求,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促进神经功能重塑;循证护理为个性化护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护理措施精准有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进程。在临床实践中,应积极推广任务导向训练结合循证护理模式,以提升偏瘫患者的康复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与社会,同时也为康复护理学科发展拓展新思路。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深入探究该模式的长期效果及对不同病因偏瘫患者的适用性,为优化康复护理方案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7]。
参考文献:
[1]潘志鹏,刘夏,刘晓丹,等.任务导向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医康复,2025,2(01):6-11.
[2]肖倩,温绣蔺,罗利群,等.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管理循证护理审查指标的制订及障碍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4,32(04):121-127.
[3]段同华,梁育磊,叶小苹,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态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4,49(10):1359-1363.
[4]全咏莉,王茜.任务导向性护理模式结合镜像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18):166-169.
[5]裴书萍,张慧,徐姝婷.循证护理结合知信行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03):109-111.
[6]丁秀梅.循证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1,45(06):654-655+658.
[7]于滨.强化康复护理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03):3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