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430300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结合心理护理在脊柱手术后顽固性疼痛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期间,80 例脊柱手术后顽固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结合心理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 40 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心理状态评分更优,生活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脊柱手术后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运动疗法;心理护理;脊柱手术后顽固性疼痛;康复
脊柱手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重要手段,但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顽固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顽固性疼痛不仅与手术创伤、神经损伤等生理因素有关,还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长期的疼痛折磨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受,形成恶性循环[1]。运动疗法通过有针对性的锻炼,可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改善脊柱稳定性,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心理护理则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疼痛阈值,增强应对疼痛的信心和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疗法结合心理护理在脊柱手术后顽固性疼痛患者康复中的作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脊柱手术且术后出现顽固性疼痛的患者 80 例。纳入标准:符合脊柱手术指征,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年龄 18-65 岁;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和护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史;认知功能障碍;手术部位感染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将 80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运动与心理结合的护理方案。运动疗法方面,指导患者做每组 10 - 15 次、每天 3 - 4 组的腿部抬高和手臂上举锻炼,维持肌肉力量与神经控制;开展每次持续 30 - 60 秒、每天 2 - 3 次的平板支撑及桥式运动,增强腰腹肌肉,提升脊柱稳定性;进行每个动作保持 15 - 30 秒、每天 2 - 3 次的脊柱伸展与肩部拉伸,放松肌肉韧带;依据患者身体状况,安排每周 3 - 5 次、每次 20 - 30 分钟的散步、慢跑或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和时长依耐受度渐增,全程有医护指导监护,以此提升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心理护理层面,入院后用 SCL - 90 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了解焦虑、抑郁等情况;护理人员主动沟通,倾听患者诉求,讲解手术知识、疼痛原因及应对办法,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指导患者每天 2 - 3 次、每次 15 - 20 分钟的深呼吸及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缓解紧张;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疼痛的错误认知,引导其积极面对,鼓励参与社交转移注意力。
1.3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 分为无痛,10 分为最剧烈疼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分别在护理前和护理 3 个月后进行评估。
心理状态:采用 SCL-90 量表评估,包括焦虑、抑郁、偏执、恐怖、敌对、躯体化、精神病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 9 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护理前后各评估一次。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 4 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护理前后各评估一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程度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 3 个月后,观察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疼痛程度比较
组别 | 例数 | 护理前 VAS 评分 | 护理后 VAS 评分 |
观察组 | 40 | 6.8±1.2 | 3.2±0.8 |
对照组 | 40 | 6.7±1.3 | 4.5±1.1 |
2.2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 SCL-90 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 SCL-90 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心理状态比较
组别 | 例数 | 焦虑 | 抑郁 | 偏执 | 恐怖 | 敌对 | 躯体化 | 精神病性 | 强迫症状 | 人际关系敏感 |
观察组 | 40 | 1.5±0.3 | 1.6±0.4 | 1.3±0.2 | 1.2±0.2 | 1.4±0.3 | 1.7±0.4 | 1.3±0.2 | 1.4±0.3 | 1.5±0.3 |
对照组 | 40 | 2.0±0.5 | 2.1±0.6 | 1.7±0.4 | 1.6±0.3 | 1.8±0.5 | 2.2±0.6 | 1.7±0.4 | 1.8±0.5 | 1.9±0.4 |
2.3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 GQOLI-74 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 GQOLI-74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生活质量比较
组别 | 例数 | 躯体功能 | 心理功能 | 社会功能 | 物质生活状态 |
观察组 | 40 | 75.6±6.2 | 72.5±5.8 | 74.8±6.0 | 70.2±5.5 |
对照组 | 40 | 68.3±5.5 | 65.2±5.1 | 67.1±5.6 | 63.8±5.0 |
3.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动疗法结合心理护理应用于脊柱手术后顽固性疼痛患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运动疗法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脊柱稳定性和促进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疼痛的生理机制,减轻疼痛感受[2-3]。心理护理则从心理层面入手,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疼痛阈值,增强患者应对疼痛的能力[4]。两者相互配合,打破了疼痛与不良心理状态之间的恶性循环,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对脊柱手术后顽固性疼痛患者实施运动疗法结合心理护理,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观察时间有限,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深入研究运动疗法和心理护理的最佳组合方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完善的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闫旭玲,郗海涛,李志银,等.运动控制训练与其他肌肉骨骼疗法在骶髂关节源性骨盆带疼痛患者中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J/OL].颈腰痛杂志,1-5[2025-03-04].
[2][2]胡海平,高瑜,任巧君,等.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疗法对骨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VAS及FSFI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24,46(12):1059-1062.
[3]吴敏,程惠敏,董洲,等.曼彻斯特疼痛管理模式联合针对性心理辅导在脊柱微创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08):72-75.
[4]陈应超,梁道臣,赵汉平,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顽固性腰骶部疼痛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0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