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430300
【摘要】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功能性重建技术的短期及长期效果。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我院接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患者 12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功能性重建技术,n = 60)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保肛手术,n = 6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长期随访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13.3%,低于对照组的 26.7%(P < 0.05)。术后 1 个月,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随访 5 年,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 8.3%,远处转移率为 11.7%,均低于对照组的 18.3%、23.3%(P <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功能性重建技术,在短期手术效果、肠道功能恢复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长期随访中在控制肿瘤复发转移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功能性重建技术;长期效果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低位直肠癌(距齿状线 5cm 以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传统上对于低位直肠癌常采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 术),该术式虽能有效切除肿瘤,但需永久性结肠造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逐渐成为可能,旨在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然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常出现排便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功能性重建技术的出现,为改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术后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3]。本研究旨在分析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功能性重建技术的短期及长期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在我院接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患者 120 例,纳入标准:经病理确诊为低位直肠癌;符合保肛手术指征;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有远处转移无法行根治性手术;精神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功能性重建技术,n = 60)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保肛手术,n = 6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即游离直肠至肿瘤下缘至少 2cm,切除肿瘤及相应肠段,行端端吻合。观察组采用功能性重建技术,在传统保肛手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不同的功能性重建,如结肠 J 型贮袋吻合、回肠预防性造口等。具体操作:对于吻合口距离齿状线较近的患者,制作结肠 J 型贮袋,贮袋长度约 5 - 6cm,然后与直肠残端行端侧吻合;对于存在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回肠预防性造口,术后 3 - 6 个月再行造口还纳术。
1.3观察指标
手术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短期并发症:观察术后 30 天内两组患者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肠道功能恢复:术后 1 个月采用肠道功能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肠道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排便次数、排便控制能力、便意感知等方面,评分越高表示肠道功能恢复越好。
长期随访指标:随访 5 年,记录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并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 - 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² 检验。P <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 | 156.3±20.5 | 220.4±35.6 | 12.3±2.5 |
对照组 | 168.5±22.3 | 280.6±40.2 | 15.6±3.2 |
t 值 | 3.215 | 6.254 | 4.563 |
P 值 | 0.002 | < 0.001 | < 0.001 |
(二)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13.3%(8/60),低于对照组的 26.7%(1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2 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 吻合口漏 | 切口感染 | 肠梗阻 | 总并发症发生率 |
观察组 | 3 | 3 | 2 | 13.3% |
对照组 | 6 | 5 | 5 | 26.7% |
χ² 值 | 4.321 | 4.321 | ||
P 值 | 0.038 | 0.038 |
(三)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术后 1 个月,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3 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组别 | 肠道功能恢复评分 |
观察组 | 82.3±6.5 |
对照组 | 70.5±7.2 |
t 值 | 8.567 |
P 值 | < 0.001 |
(四)长期随访指标比较
随访 5 年,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 8.3%(5/60),远处转移率为 11.7%(7/60),均低于对照组的 18.3%(11/60)、23.3%(14/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表4 长期随访指标比较
组别 | 局部复发率 | 远处转移率 | 生活质量评分 |
观察组 | 8.3% | 11.7% | 85.6±7.3 |
对照组 | 18.3% | 23.3% | 72.4±8.1 |
χ²/t 值 | 4.025/8.456 | 4.123/8.456 | 8.456 |
P 值 | 0.045/ < 0.001 | 0.042/ < 0.001 | < 0.001 |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功能性重建技术,在短期手术效果方面,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同时降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方面,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 1 个月的肠道功能评分[4]。长期随访中,功能性重建技术可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并且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综上所述,功能性重建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具有较好的短期及长期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随访时间有限,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全面地评估该技术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吉付, 李志国, 张宇, 等. 2021年我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及减寿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1-6.
[2]周长顺, 夏存冰, 柳欣欣, 等. MRI对超低位直肠癌行机器人辅助保肛手术的预测价值分析[J].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5(06):1217-1220.
[3]周航, 杜强, 杨烈, 等. 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U-tie功能性腔内吻合32例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3,43(04):416-418.
[4]贾蓉, 李权林, 张肖, 等.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延迟结肛吻合与一期吻合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 四川医学, 2024,45(11):1230-1235.
[5]许振彬, 林志高, 林世安. Lap-TaTME在拟行保肛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24,22(3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