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五医院 550027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心理干预的综合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突发性耳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等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听力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听力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实施基于心理干预的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听力恢复效果。
【关键词】心理干预;突发性耳聋;综合护理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疾病,发病极为突然,患者的听力会在数分钟、数小时或 3 天内急剧下降。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听力,还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2]。常规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病情恢复中能起到一定作用,涵盖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和基础生活护理等方面。但常规护理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而心理干预作为有效的护理手段,能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增强治疗依从性[3]。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心理干预的综合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 100 例。纳入标准: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患者意识清楚,能正常沟通;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耳部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的常规护理涵盖病情观察,对患者疾病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础生活护理,满足患者日常生活基本需求 。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等综合护理措施:
心理评估: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后续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向患者介绍突发性耳聋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疑虑。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同时,组织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治疗经验和心得,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感。
1.3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 SAS 和 SDS 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听力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治疗后的听力检查结果,将听力恢复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听力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提高 30dB 以上;有效:听力提高 15 - 30dB;无效:听力提高不足 15dB。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²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 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 SAS、SD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组别 | n | SAS 评分(护理前) | SAS 评分(护理后) | SDS 评分(护理前) | SDS 评分(护理后) |
观察组 | 50 | 55.36±5.24 | 40.28±4.16 | 54.72±5.08 | 38.54±3.92 |
对照组 | 50 | 54.98±5.17 | 45.63±4.58 | 54.36±5.02 | 43.67±4.35 |
t 值 | 0.364 | 6.238 | 0.362 | 6.334 | |
P 值 | 0.716 | <0.001 | 0.718 | <0.001 |
2.2两组患者听力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为 90.00%,高于对照组的 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听力恢复情况比较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X2值 | p值 |
观察组 | 50 | 28 | 17 | 5 | 90.00 | 4.332 | 0.037 |
对照组 | 50 | 20 | 17 | 13 | 74.00 |
3.结论
突发性耳聋患者常因听力突然下降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实施基于心理干预的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通过心理评估、心理疏导、放松训练以及提供社会支持等措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心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能够提高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恢复效果。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6]。
综上所述,基于心理干预的综合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听力恢复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以验证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并探索更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和综合护理模式,为突发性耳聋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冯路尧, 陈俊伊, 刘玉和, 等. 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住院期间身心状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23(12):938-942.
[2]董文荣, 田立俊. 血清IL-1β、FIB、NfL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46(01):116-120.
[3]卢春英. 心理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24,22(19):152-154.
[4]陈芳芳, 叶孟好, 邓玲. 中青年突发性耳聋心理痛苦及沟通信心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10(09):142-144.
[5]郭莹莹. 综合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应用及护理质量的改善分析[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4,39(03):210-212.
[6]蓝环菊, 王义红, 孙淑华. 阶梯式心理干预联合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心理月刊, 2024,19(01):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