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龙江工商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500
摘 要 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新时代发展迅速,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诸多挑战,传承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深入剖析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困境,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有效的发展路径,旨在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路径
中图法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Exploration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Folk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AME He Haoran
1 Department of xx,xx University,City ZipCode,Country
2 School of xx,xx University,City ZipCode, Country
Abstract Folk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rry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national emotions. In the new era, with rapid development, folk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re facing many challenges in the tid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problem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predicament of folk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nd discusses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th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cases, aim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folk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lk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Path
[键入文字]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拥有着璀璨的历史,是各个民族、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历史价值,延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其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从传统的纺织、刺绣、陶瓷,到雕刻、剪纸、编织等,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它们不仅是实用的物品制作技艺,更蕴含着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审美观念以及先辈们的生存智慧。然而,进入新时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民间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技艺失传、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严峻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民间传统手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面梳理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承困境,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的持续繁荣。通过深入分析,为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手工艺从业者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从文化层面看,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从经济角度而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能够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二、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与特点
2.1 文化价值
民间传统手工艺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是民族文化的生动载体。每一种手工艺背后都蕴含着特定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例如,苗族的刺绣工艺,其图案常常描绘着苗族的迁徙历史、图腾崇拜等内容,通过一针一线将民族的记忆代代相传。这些手工艺作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共生。
2.2 艺术价值
民间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魅力。从剪纸艺术中那细腻流畅的线条、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到陶瓷工艺中变幻莫测的釉色、精美绝伦的器型,无不体现了手工艺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它们融合了实用与审美,将日常生活用品升华为艺术珍品,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2.3 经济价值 民间传统手工艺具有一定的经济开发潜力。在一些地区,传统手工艺已经形成了特色产业,如宜兴的紫砂壶产业、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等。在当地也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这些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原材料供应、制作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通过开发具有创新性的手工艺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经济价值。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2.4 技艺传承特点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多依赖于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方式。手工艺人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精湛技艺,将制作工艺传授给下一代。这种传承方式具有很强的个性化与实践性,但也面临着传承范围狭窄、传承速度慢以及因传承者个人因素导致技艺失传的风险。此外,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序复杂,学习周期长,对传承者的耐心与毅力要求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承的效果。
三、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困境
3.1 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随着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普及,大量物美价廉的机器制造产品充斥市场,满足了人们快速、便捷的生活需求。相比之下,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由于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在价格和产量上难以与之竞争。例如,传统手工纺织的土布,其生产效率远低于机器纺织,价格却相对较高,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同时,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需求逐渐减少,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困境。
3.2 传承人才匮乏
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导致年轻人对其兴趣不高,不愿从事相关行业。另一方面,现有的手工艺传承人群体普遍年龄偏大,许多老艺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无法继续从事高强度的手工艺制作和传承工作。而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又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传承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例如,一些传统的木雕技艺,由于学习难度大且收入不稳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技艺传承面临中断的危险。
3.3 保护与传承机制不完善
目前,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针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地区对传统手工艺的普查工作不够深入全面,导致一些珍贵的手工艺资料流失。在资金投入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财政支持,但资金规模有限,且分配不够合理,难以满足众多传统手工艺项目的保护与发展需求。此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不足,影响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市场开发不足
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开发存在诸多障碍。一方面,产品设计缺乏创新,许多传统手工艺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样式和功能上,未能充分结合现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审美进行创新设计,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另一方面,营销渠道单一,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多数手工艺从业者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主要依赖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对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营销渠道利用不足,导致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覆盖面狭窄。
四、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4.1 创新设计与融合发展
鼓励手工艺人在保留传统手工艺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将现代设计理念、时尚元素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的新产品。例如,苏州的一些刺绣企业,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尚感的刺绣服装,既保留了刺绣的精美工艺,又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时尚服装的需求,深受市场欢迎。同时,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与旅游产业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以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和体验活动等,拓展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空间。
4.2 人才培养与传承体系建设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教育方面,加强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对手工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开设民间传统手工艺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后备人才。例如,一些艺术院校开设了陶瓷艺术设计、刺绣设计等专业,为传统手工艺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传统手工艺技艺。此外,通过举办手工艺培训班、大师工作室等形式,为社会人员提供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机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传承队伍中来。完善传承体系,建立健全传承人的认定和扶持机制,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4.3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民间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范围和责任主体,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传统手工艺的普查、研究、传承人才培养、技艺创新等方面。例如,部分地区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对传统手工艺项目进行资助。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为手工艺企业和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4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加强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拓展。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方式,打破地域限制,扩大产品销售范围。例如,许多手工艺人通过淘宝、抖音等平台开设店铺,直播展示手工艺制作过程,销售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品牌建设,挖掘传统手工艺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王星记”扇子作为杭州的传统手工艺品牌,通过不断强化品牌建设,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海外。
五、案例分析:以景德镇陶瓷手工艺为例
5.1 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的现状
景德镇作为中国著名的瓷都,拥有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精湛的陶瓷手工艺。然而,在现代社会,景德镇陶瓷手工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国内外陶瓷市场竞争的加剧,景德镇陶瓷面临着来自其他产区的低价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传统陶瓷手工艺制作过程复杂,对技艺要求高,年轻一代从事陶瓷制作的人数逐渐减少,传承面临困难。
5.2 传承与发展举措及成效
5.2.1 创新设计与产业融合
景德镇积极推动陶瓷手工艺的创新设计。众多陶瓷艺术家和企业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将现代艺术元素、科技手段与传统陶瓷工艺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新颖的陶瓷产品,如具有创意造型的陶瓷灯具、融入数字技术的互动陶瓷作品等。同时,大力促进陶瓷产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景德镇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打造了多个陶瓷文化旅游景区,如古窑民俗博览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亲自体验陶瓷制作过程,购买特色陶瓷纪念品。此外,还举办了各类陶瓷文化创意活动,如陶瓷艺术展览、设计大赛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艺术家和创意人才参与,推动了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这些举措,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5.2.2 人才培养与传承体系完善
景德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陶瓷人才培养体系。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陶瓷专业院校,为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还通过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陶瓷制作技艺。此外,景德镇还通过举办各类陶瓷技艺培训班、大师工作室带徒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民间陶瓷手工艺人才。同时,完善了陶瓷手工艺传承体系,对陶瓷技艺传承人进行认定和扶持,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目前,景德镇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他们在传承和创新陶瓷技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2.3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保障
景德镇市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陶瓷手工艺城市,陶瓷手工艺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顶峰,远销海内外多国,被当时全世界人民所熟知,陶瓷技艺复杂,种类繁多,成为中华陶瓷的一张名片和缩影。政府在近年来也推出多项政策推动陶瓷手工艺的发展。景德镇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陶瓷企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投入。设立了陶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陶瓷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5.2.4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成果
景德镇通过多种方式拓展陶瓷市场。积极组织陶瓷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陶瓷展会、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景德镇陶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运用互联网,开展电商平台,搭建景德镇陶瓷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在品牌建设方面,强化“景德镇陶瓷”这一区域品牌的保护和推广,规范陶瓷产品的标识使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打造各自的品牌,目前景德镇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陶瓷品牌,如“红叶”等。通过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六、结论
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在现代社会,尽管面临诸多传承困境,但通过创新设计与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与传承体系建设、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以及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能够实现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以景德镇陶瓷手工艺为代表的成功案例表明,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积极探索适合其发展的路径,就能够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未来,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致 谢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在研究与写作期间,您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耐心的解答,为我指明了方向。 同时,感谢我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探讨问题,相互鼓励,让这段学术之旅充满温暖。 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你们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给予我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顾,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感谢所有为我的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们,是你们的付出让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本书系统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价值等,为研究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苑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和实践进行了深入解读,可为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提供政策指导和实践参考。
〔3〕柳宗悦. 《工艺之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从美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对理解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4〕徐艺乙. 《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6.
-详细介绍了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为研究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视角。
〔5〕杭间. 《手艺的思想》.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
-对手工艺的思想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有助于从思想层面探究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6〕潘鲁生. 《民艺学论纲》.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8.
-对民艺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构建,为民艺领域包括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7〕方李莉. 《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通过实地考察,探讨了传统民窑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传承,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了具体案例和研究方法。
〔8〕吕品田. 《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探讨手工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对研究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1何浩然(2003-)大学学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领域
Copyright 2025 by author(s).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NC 4.0).
[键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