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遗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4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3月 2025年第一届“文韵雅集”文化传承与创新论坛 传承经典 创新未来

岭南非遗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张钰杰

1 广州市黄埔区沧联小学 广东 广州 510700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岭南地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本文主要以岭南非遗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研究领域的现实状况,分析文化生态保护与非遗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价值,找出保护传承岭南非遗的对策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岭南文化;非遗文化;文化生态;文化旅游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持续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并指出了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分布在祖国大地上各个地域文化的总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是岭南地区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既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又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独有的、光彩夺目的地域特色;既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历史结果,也是立足岭南本土发展起来的文明结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陈志勤在《地方社会与民俗文化建构》中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强大社会功能性:“在世界性的、全国性的文化政策变化体系中,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强化民族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因此,基于文化自信视域对岭南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门研究,对于当今非遗保护方法与传承模式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文化认同感的建立等问题都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二、非遗文化生态保护

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大类,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组成文化生态[[1]]。按照此观点,我们赖以生存的山水环境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是人类文化的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就是说,文化生态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构成,彼此间的互动、变化影响文化生态,进而影响人类生活文化生态是不可再生资源,历史传承下来的风俗文化、人居环境文化等一旦破坏,将会很难恢复,因此,文化生态是不可再生性资源;文化生态具有地域性,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文化生态的地域性表现特别明显。岭南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和形态与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从历史到今天,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态对岭南非遗的影响和作用,逐渐使其形成了现在的相对稳态。其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境的变迁、他文化的冲击,还将继续不断地嬗变。

(一)以环境为根的文化生态理念

1.“土”文化存续的必要条件

乡土中国,以乡为群,以土为根。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耕古国,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土作为他们耕作、劳动、娱乐、生活的必要条件,他们将其视作珍宝,费孝通指出:“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十的可贵。对中国农民来说,土是他们的命,是他们立足于天地之间的根和本”。土给了他们最基本的安全感的需求,为他们搭建了赖以生存的空间,使他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续不断。通过世代更迭,人们在土搭建的生存空间中不断的创造,正是因为有土这个延续不变的介质,才使得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璀璨瑰主得以留存。文化正是在土的福泽下不断延续与发展的中华瑰宝,因此在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不能脱离土而存续,只有土具备了文化衍生的条件,才能使文化更好的繁衍生息。

2.“文”环境发展的重要价值

文化往往需要能够繁行它的土壤,这时土壤构成了一种自然的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并行了人文环境,这样文化就能够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下裂变与生存。关于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襄括了对人发生影响的一切过去、如今和将来的人、事、物等全部社会存在。“如果为环境分类可以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通俗来讲自然环境是天然存在且未经过人加工的环境,是各种自然因素客观存在的集合。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的总和。"其中物质的成果涵盖名胜古迹、园林土壤、部落建筑、设施设备等。非物质的成果包含民俗、语言、文字、艺术、教育、法律及各种规章制度等。上述成果的总和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类后天所加工创造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记忆,渗透人文精神。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也反映了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上,要把文化与环境视为融合共生的集合体。文化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人类需要自然环境作为文化发展的平台,同样文化的发展也能够促进人文环境的优化。文化、环境形成了闭合的生态链,文化促进环境优化:文化依赖环境发展,所以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路径上,重视文化在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

1.传承人为主体的文化生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着国家积淀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文明,见证了历代更替而历久弥新的质朴品质与文化内涵。如何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与传承下来?归根到底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依靠”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所以传承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中承担着创新文化形式、输出文化内涵的作用,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人”的存在往往比非遗项目本身要重要的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将艺术,文化融于生活,并且在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糅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元素。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不破坏原有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基础之上,将现代元素更好的结合与记录下来。世间万物有人就有发展,有人就有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同样的,所以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对文化的生产与创造就是在延续非遗项目的生命。

怀特在研究中指出:“人们认识到,文化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过程,是一条事件之流,它自由地穿过漫长的岁月,从上代流入下代,从一个种族蔓延到另一种族,从一地区扩张到另一地区”[[2]]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人的存在就有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至关重要。究其根本就要在人上做文章,因此只要能使非物质文化从上一代流入下一代,就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保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传承人不断的延续传统文化的脉络、结合新时代文化的精髓,同时将推动后继有人作为文化发展与生产的首要目标。

2.推动民众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知晓率

“以人为本”一词早在春秋时期便被提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只有保证了足够多的人对非遗项目喜爱,才能够使非遗项目不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就必须要求人、物、生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推动民众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知晓率就相当于筑牢了坚固的基石,保证了人在空间内创造以及人在空间内的不断延续生活。要使民众受益就要求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中的地位、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众中的知晓率。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中让民众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让其了解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意义与内涵,使其加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队列中,真正享受到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带来的惠泽。

(三)以空间为依托的文化可持续发展

1.人与环境共生的生活空间保护

关于生活空间的涵义,可以追溯到列斐伏尔所著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书中把空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生活空间。我国学者曾文也曾指出:生活空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经历和感知的空间,是人们各种日常生活活动发生或进行所占据空间的集合,涵盖了人们在家、工作单位以及社交休闲娱乐场所等地之间不断地重复发生的各类活动,进一步明确了生活空间的涵义[[3]]。如何对生活空间进行保护?就要求对生活空间所涵盖的“人”“环境”等进行整体性规划。人在环境中生存、活动,建构出与环境相结合的、适宜生存繁行的“生活空间”,继而在生活空间中不断实践、丰富环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的路径上,应该坚持因地制宜,把人与环境融合作为抓手。

2.文化与场所互惠的文化空间建构

文化的生存与繁衍都需要特定的“文化空间”,在文化空间中文化进行着生产、传播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所以文化空间对文化,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言而喻。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首次将“文化空间“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态,我国关于文化空间概念的引入是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把文化空间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同时将文化空间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学者鲁春晓认为:“文化空间向社会提供的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的整体,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的活标本。”[[4]]在文化空间中,“人们以精神符号为介质,通过精神生产实践,对空间进行叙事、想象、隐喻、塑造等,赋予空间以文化内涵,建设成为符号化的文化表征空间”[[5]]。所以可以将文化空间理解为“文化“场所”的融合。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当中,通过对场所的建构,能够不断的为文化创造适合繁衍的空间条件。同时空间的建构需要文化进行支撑才能够充盈。

三、非遗文化旅游开发

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与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着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与民众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等相关的文化存在。21世纪,人类生活需要物质的繁荣,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活享受,更需要人文情感的关怀,需要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协调。优秀的文化生态环境要与人类共存,并能相互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完善,相互依存,共同持续发展。如何总结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然、科学与人文整合统一,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生态共荣,与文化生态共存的和谐空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非遗是一个地区最稳定的文化DNA,是区别于另一个地区的标志性符号。通过非遗与旅游共融发展,既能把数量巨大的文化资源的存量激活,丰富旅游供给,又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一)精心筛选相匹配的非遗项目

岭南地区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但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了解当前社会背景、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精心筛选非遗项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筛选:

一是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选择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承的非遗项目,能够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此类项目应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代表性,能够引发游客的兴趣。如粤语童谣是岭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已唱出国门,对于开发文旅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旅游价值。二是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岭南地区是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筛选非遗项目时,应重点关注那些集中代表岭南地区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打造具有桂风壮韵的民俗旅游产品。仍然以粤语童谣为例,歌曲中展示了粤地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内容,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三是可持续性和可开发性。非遗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开放性事关旅游产品是否可以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此类项目应具备商业化开发的潜力,能够吸引游客参与和消费,如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四是不断追求品质和创新。非遗虽然是古老的文化,但可以从现代人审美视角去呈现非遗的魅力,通过形式创新改良来增加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可能。五是做好整体规划和配套设施。筛选的非遗项目应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链。因此非遗旅游开发需要考虑整体规划和配套设施,包括旅游路线设计、场馆建设、交通便捷等。如此通过精心筛选的非遗项目,才能打造符合市场需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非遗旅游产品。

(二)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内涵和故事

挖掘丰富内涵,讲好非遗故事,是吸引游客兴趣的要点。非遗专家和旅游策划人应加强交流,通力合作,对非遗资源进行梳理,讲好故事,开发出让游客看得懂、听得懂、能参与的优质产品,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和文化,拥有良好的旅游体验。

一是加强研究和调研。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传承人交流,收集相关故事和资料等方式,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的传统技艺。同时从收集到的故事和资料中筛选出最精华和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如传承人的成长经历、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相关的传说和神话,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域文化、民族故事、逸闻轶事等,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韵味和故事。二是故事包装和呈现。将挖掘到的故事进行包装,通过导游讲述、图文描述、视频展示等多种形式,将故事生动地呈现给游客和观众。如舞狮这一非遗项目,其诞生和发展与武术功夫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开发时,可以用现代的审美视角去解读、演绎舞狮人故事,再通过场景再现、现代科技等手段,增加故事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参与性,吸引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来体验。三是故事传播和推广。利用社交媒体、旅游网站、旅游宣传片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岭南地区非遗项目的故事,也可以与旅游机构、媒体合作,将故事融入旅游线路和宣传活动中,吸引游客和观众的关注。

(三)打造沉浸式的非遗旅游文化

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群,更加热衷于沉浸式的体验。随着科技的发展,非遗旅游需要与时俱,不断融入现代科技,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带给游客越来越真实的沉浸式体验。

一是创新非遗体验方式。通过建设非遗工坊、改造古村落、非遗主题式公园等旅游空间,让游客参与到非遗项目的过程之中,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同时可以利用VR、AR等现代化科技,营造逼真的体验场景,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体验非遗项目,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二是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整合岭南地区非遗资源,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通过串联不同的非遗项目和景点,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玩购”于一体的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能够全方位深度体验岭南地区的本土文化。三是融入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设施。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非遗项目的历史和传承过程,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文化。同时,可以设置互动设施,如手工制作工坊、体验区等,让游客能够亲自参与到非遗项目之中,制作完成的作品由游客带回去,增强了体验感和互动性。四是整合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整合当地旅游机构、民宿、餐饮业等合作,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服务中,提供更全面的综合性服务。同时,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活动和展会,增加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将非遗文化与旅游景区有机融合

文旅部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中指出,非遗的有机融入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

一是建立非遗展示场所。在景区内设立专门的表演场所,如剧院、表演广场等,为非遗表演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施。二是定期举办非遗表演活动。在景区内定期举办非遗表演活动,吸引游客参观和欣赏。可以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团体来表演,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三是加强非遗文化科普和推广。在景区内设置展览馆、博物馆等场所,通过展览、解说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向游客介绍非遗项目的背景和特点,提高游客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四是引入互动体验项目。在景区内引入互动体验项目,如学习非遗技艺、参与非遗舞蹈、制作非遗手工艺品等,增强非遗旅游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不但可以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也能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是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同时也是当地百姓的精神与思想寄托,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它根植于农业文明,也因如此当前非遗项目主要涉及节日庆典、文艺表演、传统手艺、宗教信仰、生态伦理等类别,而这些都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其对于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很大帮助作用。对此,要想做好岭南地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不妨尝试将非遗元素与旅游开发紧密连接到一起,由此营造一个文化空间,为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奠定基础,为文化自信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马知遥,刘智英,刘垚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民俗研究,2019(06):39-46.

[2]时国庆,周芷琦,关雯心,上官雯,丁明晨.5G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10):142-144.

[3]周致欣,王欣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分析[J].工业工程设计,2020(05):80-84.

[4]徐同磊,徐隆.基于IP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02):41-43.

[5]李腾巍.智媒体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J].出版广角,2021(01):73-75.

[6]王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其应用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3):82-84.

[7]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8]高永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道路研究[J].传媒论坛,2020(24):151-152.

[9]梁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析[J].江苏商论,2009(06):129-131.

[10]孙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为例[J].艺术百家,2018(01):227-232.

[11]滕宏伟.满族民居与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文化月刊,2020,(01):140-141.

[12]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3]曾文.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4]鲁春晓.新形势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键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5]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域中的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 腾宏伟.满族民居与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文化月刊,2020(01),140.

[[2]] 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86.

[[3]] 曾文.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43.

[[4]] 鲁春晓.新形势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键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31

[[5]]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域中的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