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省份:黑龙江 城市:哈尔滨 邮编:150000
摘 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对于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新可以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在深入分析“两创”思想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从保护、挖掘和阐释文化遗产、科技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底蕴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两创”的途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中图法分类号 (细化到3位数字 ) 文献标识码 A
The Path of "Two Innovations"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NAME Name-name:Du Meng
School of Heilongjia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City ZipCode:150000 Country: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historical era,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building a cultural powerhouse. Cultural innovation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oret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orms of socialist civilization. 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wo Innovations" ideolog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achieve "Two Innovations" in the new century from three aspects: protecting, excavating, and interpreting cultural heritage, technology providing impetus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cultural exchange, and enhancing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basic theory.
Key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route…
[键入文字]
1以马克思主义指导 “两创”
新时期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保证“两创”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首先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起来。只有对其历史地位、内涵价值和时代价值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实现“两创”。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很强的开放性,这一特点使它成为“两创”的一条崭新的途径,为我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鼓励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鉴,既要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又要汲取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第四,必须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的本性和奥秘进行了系统的、原则上的揭示、批判和超越,要想在当代社会中“复活”和“复兴”,就必须把它所包含的现代甚至后现代的各种文化基因“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引之下,在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之中,以一种自觉的、深入的眼光来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一种对自身基因的优化、对自身文脉的充实来回应社会和时代的难题。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过程中,把中华
“两创”优良传统文化多角度、多层次、多层次推向深入和长远。
2完善文化遗产全程机制,助力“两创”
2.1保护文化遗产,夯实“两创”历史根基
发展中不忘记环保,环保中促进发展。历史的根源是文化,发展的灵魂是文化。文化遗产是中华几千年来的文明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根本保障。保护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两创”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比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广东潮州广济桥,山西平遥古城等,我们应该以爱护、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它们。以江西九江为例,对这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改造和提升,既保留了它的历史风貌,改善了它的居住环境,又使它的历史与文明融入到了城市的建设之中;也有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圣地良渚遗址;就连散落在各地的研究所、博物馆和文化博物馆,都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精华的历史性的“文化足迹”。让文物从“留下来、好好保存”,变成“实实在在地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经验,成为““两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双创”做出应有的贡献。
2.2挖掘文化遗产,深化“两创”历史内涵
它也是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明证。新的历史是在对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才能写出来的。考古项目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表现方法和形式。从考古发掘中发掘出的古遗址,可从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角度,对历史、社会结构、生存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既梳理了中华文化遗产发展的历史轨迹,又追溯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演变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规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精神意蕴,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两创”活动的重要前提。
2.3阐释文化内涵,拓展“两创”新形态
对文化遗产的解读,重点是依靠其历史的烙印来发掘和诠释。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寄托,是其历史传统和习俗的集中反映。每一处文物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入发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解读文物所蕴涵的内在价值,根据时代的发展充实文物的内容,能使文物的时代价值得到升华。同时,在解读中应注重表现手法的创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要有深入的理解,对时代的发展要有与时俱进的把握,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体现于文艺作品之中,使中华的审美精神在当代的审美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新时期的文化创新,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内涵式建构的同时,要根据新时期的具体情况,使之与新时期的文化相适应,使之与新时期的文化相融合,使之在内容上更多地体现出传统的意蕴,使之与新时期的艺术产生共鸣。其实,不管是对文物的甄别、评价、管理和保护,还是利用和消费,都离不开时代的价值取向,而这种复杂的文化活动,实质上就是人类赋予文物意义的过程,也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两创”的过程。
3借助科技,为“两创”赋能
3.1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当前,我国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 G技术、VR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更多的体验方式。现有的和正在发掘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保存,将文字、图像、影像等资料保存下来。通过信息采集、数据存储、处理模块和多终端传播的技术载体,全面复原和再现,形成可视化的共享形式,实现整个过程的科技保护,并根据新的需要分享和使用。而对非再生文物而言,如何运用技术方法,让文物得以修复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使用VR技术来恢复现有的艺术品的原始外观,并且可以使用大数据运算来创建3D数据库,从而精确地保持各种稀有数据和诸如空间之类的资源,从而实现艺术品的精确和永久保持。在未来,通过该数据库+该技术的方法,可实现对精确的文物修复进行预先预测,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文物修复的时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系统地恢复、保护、更新和延续历史文化遗存,是一项具有重大实践价值的工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有机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
3.2创新文化精髓展现形式
以中华文化宝库的资源为基础,梳理和总结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文物。运用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影视动画等艺术载体,运用中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传承,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精髓。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个诗词文化节目,其宗旨就是“品味中华诗词、探寻文明源头、品味人生韵味”,在节目过程中,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爱好者参加诗词竞赛和诗词文化交流,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对经典诗词进行演绎、阐释和竞技,让广大人民群众从
“与友论道”到“同读诗词”,真正做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创新地引入了“读诗成曲”、“AI智能辨识”等手段,用“以歌和诗”的方式,将中华古典诗歌进行了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既实现了文化表达的创新和时代化,又深入挖掘了诗歌的精神内涵,追溯了现代文明的源头。这还不算,还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元素融入到日常饰品中的例子,比如周大福的《敦煌·传承》系列,就是借鉴了敦煌IP,在敦煌艺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将敦煌文化中的石窟、壁画、藻井等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了现代化的设计,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文化象征,并运用了当下最受欢迎的古法黄金工艺,将它们转化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饰品。突破固有的传统传承格局,以敦煌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演绎。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与文化的展示,让读者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形式的创新转化与发展,使传统文化得以“活”过来,从而使传统文化走出庙堂,进入现实,融入生活,而不是被束之高阁。让观众在感受“鲜活”文化传说的同时,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活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使之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遗产。
3.3创新文化艺术体验模式
以全媒体、3D全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现代媒体技术为依托,以人机互动、浸入式的方式,营造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艺术氛围,营造出全方位、生动、立体的体验空间。浙江大学美术与考古博物馆利用三维打印技术,高精度还原敦煌莫高窟的57个洞窟,将洞窟的细节、色彩等还原到了极致,误差在毫厘之间,不但让游客们看到了美轮美奂的文物遗迹,也让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文物得以“起死回生”,让城市的空间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人文气息,运用尖端科技化静为动,化单一为多样,让历史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同时,通过使用技术,诸如交互式比赛的娱乐活动可以被远程增强。人工智能围棋是一种运用Internet+技术实现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围棋文化,使棋手能够进行网上互动的一种全新的现代智能竞技游戏。此外,还可以通过“远距离扫描”等手段,实现文物展示方式的创新,让游客随时随地、“零距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让游客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客户端看到栩栩如生的壁画慢慢走向自己,仿佛瞬间就置身于其中,穿越到了远古。包括《清明上河图3.0》互动艺术表演,以4 D立体影像、互动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逼真再现当时的风土人情,令人有「身在画中」的即视感。
4在交流互鉴中升华传统文化
4.1交流互鉴,实现发展共赢
对外交往是人类文化的生存之道,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促进文化的互鉴与升华,是建设当代中国文明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一方面引进外国的先进文化,汲取其有益的方面;另一方面,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走出去”,走向世界,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具有时代意义和世界价值的东西传递给世界各国人民。
4.2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交流与相互作用,经历理解、交融、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在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中,对外国的哲学理念、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识到了外国文化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人文精神等优良因素。同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有原则、有步骤、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同时要坚持本国的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观,不能盲目模仿和移植。在此基础上,整合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形成中国特色的、适应时代发展和民众需求的新文化。同时,在对外交往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鉴途径和手段进行总结和优化,加强与各国、各区域的交往和合作,促进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共同进步。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交流和合作,共享国内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促进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它不但可以充实地方的文化内涵,增强地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尊敬,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协调发展。
4.3推动传统文化国际化
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始终具有鲜明的文化主体意识,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中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内在力量。作为世界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底蕴,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思想等都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我们不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发扬光大,而且要向世界各国展示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办法”和“中国智慧”,为促进全球文化交流、构建人类文明的崭新格局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传统文化的活动、符号、产品、教育、宣传、文艺等各个层面进行创意,丰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国际化、共享化。例如,“春节”已经发展成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节日,使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加亲近。2022年,随着教科文组织将
“中国传统茶叶制作工艺与民俗”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茶”有关的话题在网络和社会上快速升温。“中国茶”成功申请“世界遗产”,既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又展示了中国以茶为媒,与各国人民增进友谊的美好前景。孔子学院是一个国际性的教育交流机构,20多年来,在130个国家设立了500余所孔子学院,通过教授汉语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总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推陈出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的传承,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原动力。
5结论
树要有根才能生长,水要有源头才能流动。在新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更加要抓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永赓不息的精神之根。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古人智慧的结晶,吸取治理国家的精髓,我们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坚持创新转化与发展,才能使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中华社会发展的源源不绝的活水
参考文献
[1]高琦.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以《山河诗长安》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4,(19):36-38.
[2]王志华,辛伟格.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机遇、风险与实现路径[J].创意设计源,2024,(05):41-47.
[3]郭洁.新时代背景下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以临沂王羲之故居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13):170-173.
[4]郭子涵.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路径初探[J].长江小说鉴赏,2024,(13):96-99.
[5]张静,陆卫明.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4,(01):16-28+109.
[6]宋惠芳,李雪.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4,(02):41-47.
[7]张燚,黄宇轩,李章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述评——基于自主品牌符号意义建构的视角[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01):1-15.
[8]杨佳欣,陈燕.“第二个结合”新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探析[J].北京文化创意,2023,(S2):41-45.
作者简介:
杜萌(2005-)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读
Copyright 2025 by author(s).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NC 4.0).
[键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