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大班早期阅读课程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大班早期阅读课程初探

康春艳 刘柳

唐山市第四幼儿园

摘要:本文主要从幼儿前阅读和前识字两方面阐述,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大班早期阅读活动中,如何在幼儿感兴趣、理解、深度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让孩子认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的精神。幼儿经历积极的思考、辨别、推断和迁移经验,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而且让孩子们感觉到前阅读和前识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

关键词:早期阅读 传统文化 前阅读 前识字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文学传统文化,我们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将前阅读,前识字活动内容融入到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中,将传统文化题材紧密结合幼儿前阅读和前识字的需求。

一、主题活动中的前阅读和前识字内容

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汉字的认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质量和水平,因此我们从多角度出发,将传统文化和前阅读和前识字结合起来,融入班级的各项活动中。

《有趣的汉字》紧密结合幼儿前阅读和前识字及前书写的需求,将象形文字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意在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汉字的起源故事,感受汉字演变的过程,我们的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识字活动,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象形字的演变故事,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汉字,了解中国文化。

我们从有趣的汉字起源故事出发,认识了传说中的造字始祖“仓颉”,孩子们对这个传说中的人物非常好奇,传说中仓颉有四只眼睛,可以上观天文下观地理,孩子们还发现仓颉的衣服和仓颉的头发跟现在的人也很不一样,在仓颉造字这个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将故事中结绳记事提炼出来作为体验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了文字的重要性,

后续活动中,我们围绕在原有的识字活动基础上加入造字法的内容,在原有的学习汉字的方式上,对字进行了一下基本的分类,还根据我们班的值日生表格延伸出了新的活动内容就是百家姓,进行百家姓的活动,某一大班是具有先天优势条件,班里幼儿有26个姓氏,而且很多的姓氏都是非常罕见的,如曲、夏、翟等,通过统计,孩子们不仅知道了班里姓氏的数量,而且还在统计出了本班的姓氏之最,还将百家姓这个活动拓展到了各个领域,比如姓氏歌,老师结合识字活动,带着孩子创编专属的姓氏歌。孩子创编姓氏歌的过程,也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一种知识迁移的的过程,他们不仅仅是要对于自己姓氏字形字音有所了解,更要对姓氏的来源姓氏的文化知识和汉字文化知识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以象形文字作为切入点,象形字是中国文字的开端,也是最直观最形象的文字,便于孩子理解,让幼儿在学习和比较中掌握象形字的识记规律。

我们从绘本中选取了适合孩子文字,部分文字孩子一看画面立刻就能认识理解,比如说日和山,一些不易理解的文字我们将文字的组成和趣味汉字故事帮助孩子记忆,比如“夫”字夫字一般代表的是成年男子,古时候男子成年后要行冠礼,就是可以带帽饰了,所以夫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带着帽子的人,听过故事孩子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

二、集中教学活动中的前阅读和前识字课程

依据《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的内容:“学习兴趣是儿童入学后主动学习、积极适应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尊重和接纳儿童不同的起点。”我们转变了传统灌输式的识字阅读方式,从课程选材、教学方式、课程结构方面都进行的创设,使早期阅读课程能够更加贴合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对识字感兴趣。

我们将幼儿前阅读和前识字活动概括为听、说、读、三个方面,

首先从“听”出发,结合《3-6岁发展指南》中书写与阅读准备中提出目标: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让识字活动从“听”开始,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一是听故事:选取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成语故事等内容,提炼故事中的关键的字和词,让孩子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边听故事边认识这些字。二是听觉训练游戏:结合钱志亮教授提出的幼小衔接的八种能力的内容,我们将识字活动和听觉训练游戏相结合,在识记汉字的同时锻炼幼儿的专注力和倾听能力。

   其次,“说”也是前阅读和前识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轻松的听说环境是《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提到的教学策略,如何将“说”与识字活动相结合,

自己的姓名是孩子们最熟悉而且是最喜欢的汉字,我们班42名幼儿,有26个不同的姓氏,根据我们班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姓氏作为切入点,将小朋友的姓氏与儿歌相结合,利用本班小朋友的姓氏识字,进行姓氏儿歌创编。

另外,“读”是早期阅读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3-6岁发展指南》阅读与书写准备中目标提到幼儿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大班幼儿的识字特点来看,大班幼儿在阅读中可以运用线索推测法习得汉字。在阅读整段文字时整合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汉字,依据幼儿现有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可以将教学活动从认识单独的汉字,转变为在阅读中认识汉字,帮助幼儿将阅读的过程中再认、识记。

集体教育延伸活动中我们还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大班儿童自然的前识字行为多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与游戏中,他们主动关注的都是生活环境中的汉字,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将孩子身边的各种区域规则、警示标识、图书报刊等等图文标识作为教育资源,为孩子习得汉字提供了丰富的机会。

三、将古诗题材融入幼儿的的前阅读和前识字活动中

诗词歌赋,一直都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最璀璨的结晶, 在小学的课程中,古诗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传统诗词的美丽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与小学课程衔接,我们将古诗题材纳入了我们早期阅读课程框架中。

1)思维导图在古诗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在教授古诗时,利用了思维导图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掌握诗句的先后顺序,选择孩子们最为熟悉的气泡图来分解诗句,帮助孩子掌握诗句的先后顺序,同时让孩子自行归纳提炼诗句的关键信息,并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来替代诗句意义,孩子不仅仅是会背古诗,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把诗句的意思真正理解并符号化。

2)古诗教学中对于诗意情境和重点字义的理解

一是对于诗意情境的理解如,《咏刺猬》这首诗,“行似针毡动,卧若栗球圆。”我们可以将诗句内容动作化,采用动作手势记忆法来帮助孩子理解记忆诗句,幼儿通过表演诗句中刺猬的动作,了解和感受诗句和字词的意思,他们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针毡和球的样子。

二是对于字形字义的理解古诗孩子不易理解的关键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词和字跟现代用语的意义不一样,如古诗中《秋风引》里面有一句是孤客最先闻,某一大班幼儿在理解记忆是说这句诗指的是孤单的客人闻到了一种味道,这个其实就是古诗词中的“闻”字与现代“闻”字的字义不一样,孩子按照现在字义去理解就很难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因此老师孩子观察这个“闻”的造字方式,一个门和一个耳,孩子们发现这个闻字与耳朵有关系,有的孩子联想迁移到春晓中那句诗“处处闻啼鸟”,还有我们之前在赠汪伦中也学过“忽闻岸上踏歌声”,发现这个闻字在古诗中的意思是听到的意思,这句诗的释义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古今字义对比法可以将一些古诗的释义更容易让孩子理解。

(3)古诗教学和多领域结合

气象角中“我的发现”活动中,我们将古诗与自然景象结合,寻找身边的古诗景象,让孩子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古诗中描绘的意境,比如说在《春雪》一诗中的“二月初惊见草芽”,孩子们都很疑惑草芽是什么东西,因此我们去操场上寻找草芽的踪迹,发现农历二月的小草真的是只冒出一点点小芽儿;在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中》一诗有“千朵万朵压枝低”,孩子们观察幼儿园中盛开的玉兰花时候,都情不自禁的说出了这句诗词,孩子们学古诗、意古诗、沉浸在古诗的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