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615000
【摘要】目的:对急性白血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护理效果及其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74例,将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个体化健康教育护理,组别依次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病例为37例。结合两组认知水平、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疾病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其疾病认知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个体化健康教育;生活质量;认知水平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严重影响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起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为主。随着化疗、靶向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患者的生存期逐步延长,但疾病及其治疗过程仍会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带来较大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在医疗干预的基础上优化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个体化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干预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认知能力及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涵盖疾病认知、治疗配合、生活管理及心理调适等内容。相较于传统的护理模式,个体化健康教育更加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和护理体验,从而提高疾病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1]。实验纳入7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74例,将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组,37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平均病程(6.23±0.34)年,平均年龄(45.21±0.21)岁,女性/男性(16例/21例);37例患者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平均病程(6.18±0.41)年,平均年龄(45.67±0.25)岁,女性/男性(15例/22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 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加强患者手卫生管理,保持病房内清洁,减少探视次数,指导患者佩戴口罩,注意口腔卫生。严格遵医嘱用药,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患者自行停药或调整用药剂量。
观察组 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①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疾病认知水平、心理状态及治疗阶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此外,结合患者的理解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理机制、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其治疗信心。,另外,结合患者需求,采用个别宣教、小组讨论、健康手册、视频演示、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参与度。②用药和治疗管理,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详细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指导患者正确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③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及治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等)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推荐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减少不适,提高营养摄入。④心理疏导,采用个别访谈、团体交流、音乐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提供情感支持。⑤日常生活方面,教授患者科学的休息与运动方法,如适量活动、合理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指导患者保持口腔、皮肤及会阴部清洁,减少感染风险。⑥并发症预防护理,针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出血倾向、消化道反应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个性化护理建议,如定期复查血常规、预防感染、科学止吐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⑦随访与长期健康管理,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定期进行电话、微信或门诊随访,跟踪患者康复情况,解答健康疑问,提供持续的健康指导,提高长期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生活质量、认知水平和护理满意度,记录数据并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值<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生活质量水平
见下表1,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对比 (分)
组别 | n | 生理功能 | 心理状态 | 社会功能 | 总体健康 |
观察组 | 37 | 82.56±0.31 | 79.86±0.21 | 80.54±0.25 | 80.67±0.68 |
对照组 | 37 | 67.15±0.24 | 64.13±0.25 | 63.08±0.19 | 62.09±0.59 |
t | / | 6.221 | 7.034 | 8.154 | 7.469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2对比两组认知水平和护理满意度
见下表2,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且疾病认知水平较高,(P<0.05)。
表2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 | n | 护理满意度 | 疾病认知水平(分) |
观察组 | 37 | 35(94.59%) | 85.51±0.61 |
对照组 | 37 | 28(75.68%) | 68.22±0.54 |
t/X2 | / | 10.274 | 8.226 |
P | / | 0.000 | 0.000 |
3讨论
个体化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理解能力和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治疗过程及预期效果,从而增强其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水平[2]。同时,通过个性化的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疾病和治疗带来的不适,提升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该教育模式重视患者的个别需求和个性差异,提供更为贴心、精准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大幅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3]。结合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疾病认知水平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且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优势。
综上所述,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其疾病认知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吕雅洁.护理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9):179-181.
[2]洪英霞,周娟霞,王瑞,等.护理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在急性白血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05):772-774.
[3]余韵韵,刘永华.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急性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07):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