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分级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探究分级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的价值

李君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沙坪坝区  400000

摘要:目的:就分级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我院行CT检查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70例,根据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5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分级管理模式。结果:分级管理模式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后,观察组的检查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施分级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呈明显提高趋势,相比之下对照组情况欠佳,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分级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分级管理模式;急危重症;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

CT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基于多方向上连续拍摄X射线图从而实现三维图像的生成。同时,依靠计算机处理及重建技术完成检查,通过合并多个二维切片,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图像。另外,CT通过重建多个切片图像,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加详细的解剖信息,这就为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针对危急重症患者而言,CT在其诊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考虑到此类患者病情重、短时间易发生变化等,CT检查时就需重视护理干预的落实,旨在促进评估、分检等环节效率的提高,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本文主要就分级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我院行CT检查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70例,根据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女占比20:15,年龄区间为22-71岁,平均年龄为(48.34±11.33)岁;观察组男女占比25:10,年龄区纪委21-68岁,平均年龄为(47.25±10.27)岁。通过对患者年龄等资料的比较、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急诊患者;资料齐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史;传染病史;认知障碍;意识障碍;语言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监督护理工作情况,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相关护理内容的学习,合理排班,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护理操作,为患者提供规范、专业的护理服务。

观察组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应用分级管理模式:(1)构建分级管理护理团队:基于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资质等情况的前提下展开分组,充分体现出梯度化特点,工作经验超过10年、5年的护理人员分别担任小组长、副组长。实施轮流倒班制,合理安排组员的工作任务,规范护理内容及行为,旨在从根本上保障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时,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培训,包括定站位、定职责、定流程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并根据相关标准实施考核,只有考核过关者才能参与实践。(2)目标导向:积极与患者展开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制订护理目标,有利于快速的对自身工作职责、职业规划进行明确。基于护理目标的前提下来说,团队成员要达成共识,合理分工,积极沟通,规范管理。周例会上要对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进行表扬,以资鼓励,进一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参与到团队建设中,这也是强化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关键。(3)实际操作:及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上传至分检系统中,包括临床表现、病史、诊断结果等,对患者展开综合评估,包括患者身体是否能够承受CT检查等,如若患者的生命体征暂时维持平稳,就可开放绿色通道,促使患者能够直达CT室。同时,相关护理人员也需完善设备装置相关准备工作,基于分检评估方案的前提下再次评估患者的情况,并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包括家属、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协调沟通,对检查方法、部位等进行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如若患者的碘对比剂风险较高,就需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或是存在的一些隐患告知家属,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才能进行检查。对于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判定为一级急危重症患者,CT增强评估时间不超过2min,安排检查在5min内完成;短暂等待生命安全不会受到威胁的患者,判定为二级急危重症患者,CT增强评估不超过5min,10min内安排检查。一级、二级患者检查期间,要密切留意其生命体征情况,对于阳性结果要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并将危急值上报,检查后快速的完成转移工作,并将其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急性病容,但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等候30min内病情变化不大的患者,判定为三级急危重症患者,15min内安排检查,检查后对于没有危急征象的患者,留观30分钟,反之则需按照一级、二级进行处理[1-2]

1.3观察指标

在急危重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实施相应管理后,观察检查指标,包括检查完好率、成功率等。同时,根据相关标准完成护理质量的评估,包括基础护理、技能操作等,分数高低与护理质量呈正相比,即越高护理质量越优,反之则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经SPSS21.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剂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分别使用t、X2实现,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指标

分级管理模式应用于急危重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后,观察组的检查完好率、成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检查指标对比(n/%)

组别

n

检查完好率

检查成功率

图像优片率

观察组

35

35(100.0)

35(100.0)

34(97.1)

对照组

35

31(88.6)

30(85.7)

29(82.9)

2.2护理质量

观察组在急危重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实施分级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呈明显提高趋势,相比之下对照组情况欠佳,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对比

组别

n

基础护理

技能操作

工作态度

观察组

35

87.82±2.22

92.88±2.15

91.14±3.33

对照组

35

79.55±2.18

83.56±2.28

81.14±2.99

3、讨论

CT在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想要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此项检查,就需充分发挥护理干预的辅助作用。但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如缺乏针对性等,故重视护理质量的改进就显得尤为必要。分级管理是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通过程序化、规范化CT检查护理管理流程,促使人员能够各司其职,规范开展护理操作,这对于促进护理效率及质量的持续改善起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管理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展开分级,有利于避免因CT检查而耽误救治,不仅能够最大化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预防风险事故[3]。同时,分级管理模式下,相关护理人员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展开检查前的评估工作,规避了检查顺序混乱问题,也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检查等候时间。

综上,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分级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俊伶,赵丽,蔡莉,等.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分检评估方案的构建与初步应用[J].重庆医学,2021,50(08):1318-1322,1327.

[2]刘俊伶,赵丽,蔡莉,等.分级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实施与成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35):2741-2746.

[3]周迎花.分级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CT检查护理质量改进中的意义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12(5):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