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医院 24区,江苏南京210001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中使用药物罐干预的作用。方法:选择2024年2月到2024年11月中诊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法分组,其中15例为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干预,15例为研究组实施药物罐干预,最终将分析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数据的差异表现。结果:研究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罐作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起到提高肢体活动功能价值,可使用。
【关键词】药物罐;脑卒中偏瘫;肢体活动功能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脑卒中发病较急,症状常在数秒内达到高峰,并出现偏瘫、失语等表现,严重地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临床中应该加强脑卒中偏瘫的干预,提高临床干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而在中医学中,对脑卒中偏瘫的干预主要会从气血亏虚、瘀血阻滞等方面进行辨证,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尽早地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患者预后[2]。药物罐属于拔罐和中药相互结合的疗法,通过穴位拔罐给药,使中药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干预和治疗的效果。针对此,文章对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药物罐干预法,分析干预的效果,向临床相关领域提供参考,详细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30例脑卒中偏瘫,研究时间2024年2月到2024年11月,分组形式为随机法。所有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15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58-79岁,平均(68.59±3.64)岁,病程1-8个月,平均(4.57±1.06)月。研究组,男8例,女7例,年龄57-80岁,平均(68.55±3.47)岁,病程2-7(4.61±1.05)月。两组基本材料没有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比较。纳入标准包含:临床综合检查确诊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家属全部知晓并签字、身体无合并其他疾病。排除标准包含认知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干预法:需持续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对患者开展临床中常规干预,其中包含良肢摆放、翻身练习、平衡力练习、步行训练等。另还需展开脑卒中偏瘫疾病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研究组药物罐干预法:可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药物罐干预。具体方法为准备药物罐中的药物,包含积雪草、凤仙透骨草、酒炒当归、益母草、炒桑枝、生艾叶各20g,醋没药、醋乳香、炙桂枝、伸筋草、牛膝、赤芍、川芎、红花各10g,丹参和鸡血藤各15g。然后将所有的药材放在纱布袋中,使用冷水煮沸,再将煮沸的药液装入竹罐中备用。选择患者合谷、风市、足三里、曲池、手三里、尺泽、外关、三阴交等穴位,取出药液,使用无菌纱布将竹罐表层药液甩干,贴敷在穴位上,并留罐4-5分钟,每天1次,需要连续干预14天。
1.3观察指标
通过Barthel量表和FMA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分析两组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活动能力,前者和后者总分都为100分。比较两组满意度,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采用卡方和t分别检验计数和计量资料(百分比和均数±标准差),经SPSS25.0分析,P<0.05有差异。
2 结果
2.1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对比
研究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对比(分)
组别 | FMA | Barthel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n=15) | 35.69±2.15 | 66.52±3.25 | 50.98±2.06 | 75.98±3.06 |
研究组(n=15) | 35.55±2.16 | 80.49±4.27 | 50.87±2.18 | 89.67±4.18 |
t | 0.177 | 10.082 | 0.142 | 10.235 |
P | 0.860 | 0.000 | 0.888 | 0.000 |
2.2对比两组满意度
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满意度比较(n,%)
组别 | 满意 | 一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对照组(n=15) | 8(53.33) | 1(6.67) | 6(40.00) | 9(60.00) |
研究组(n=15) | 12(80.00) | 2(13.33) | 1(6.67) | 14(93.33) |
X2 | 4.658 | |||
P | 0.030 |
3 讨论
脑卒中属于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因脑血管发生破裂或意外阻塞而引起的脑损伤异常疾病。脑卒中疾病主要表现失语、意识障碍、麻木,其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3]。偏瘫是脑卒中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受颅内病变的位置影响,使患者肢体功能出现障碍。脑卒中偏瘫会严重的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因此临床中应当向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将临床护理质量提升,以此改善预后[4]。既往临床常规干预方式可向患者提供运动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等干预,能够在早期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因为康复时间比较长,在康复期间会降低患者依从性,影响恢复情况
[5]。而近几年,在中医外的发展下,已经获取干预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经验,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药物罐属于中药外治的疗法,并以竹罐作为工具,利用高热的作用,将罐内的空气排出,形成罐内负压,作用在穴位中,可以有效的发挥中药作用。文中数据显示,研究组中FMA和Barthel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次本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可以表明药物罐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患者预后,以此取得患者的满意。主要原因是药物罐可以采取中医穴位拔罐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将中草药直接的作用在病灶上,可以达到干预的效果,对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明显,且用药干预二道安全性比较高[6]。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药物罐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价值比较高,建议临床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罗致.壮医药线点灸和药物竹罐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24):4.
[2]彭凌云、刘晓霞、徐慧、李密.药物罐对脑梗死恢复期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20, 55(11):2.
[3]陆平平,李贞,张霞,Wang zihang.虎符铜砭刮痧联合药物罐(拇指罐)在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3,11(25):1-5.
[4]许梦雅,朱庆华,贾艳露,李慧,张霞,张春慧,张振香.基于交互抑制理论的肢体康复锻炼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02):192-196.
[5]李霞,李淑梅,江玲玲,陆悦霞.耳穴压豆联合药罐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22,35(01):127-130.
[6]黄姗,黄丽珍.温通拨筋罐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睡眠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12):2794-2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