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010010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然而,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旨在分析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探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对现有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师资队伍的调查和分析,本文为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最终,本文认为,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以及增强实践教学将是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师资建设
引言
婴幼儿托育服务作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日益突出。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责任。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国家对托育行业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实践教学的不足、师资力量的匮乏等问题。因此,深入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找出其中的痛点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师资建设、行业需求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大部分院校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虽然课程中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多门学科,但对于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具体操作技能、日常管理流程、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教学较为薄弱。此外,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较慢,未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政策的变化。因此,如何根据行业发展的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实践教学的缺乏与改进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缺乏实习基地、与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较少等问题。尽管一些院校已与托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课程安排、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实习体验往往局限于观摩,缺乏深入参与日常工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在毕业时往往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满足行业对高质量托育服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已经成为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师资力量的不足与提升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该专业教师不仅面临着学历层次较低、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未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行业背景,能够将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当前,大多数院校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能够将前沿行业知识融入课堂的师资力量。因此,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继续教育和行业实践经验积累,将是未来提高该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四、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对接
随着国家对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的重视,行业对高素质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一方面,虽然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性往往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未能紧跟行业需求。另一方面,行业对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专业化、个性化、科学化管理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大。因此,如何精准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实际需求,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为了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所面临的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教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许多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创新模式不仅针对行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而且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例如,校企合作已成为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举措。通过与托育服务企业及管理机构的深度合作,学校能够在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职业发展等方面与行业需求更加紧密对接。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课本知识,还能够获得与行业高度相关的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订单式培养是另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并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这种方式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就业,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适应性。除了与行业的合作,部分院校还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优化,加入了管理技能、情感教育、应急管理等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照护技能,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与家长和社会沟通的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必须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此外,随着在线教育技术的普及,部分高职院校还开始尝试引入在线教育平台,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通过结合线上线下的教育形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讨论,同时也能通过网络平台深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总的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增强其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结论
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学科,其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国家对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的重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任务也变得更加迫切。然而,当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以及与行业需求对接不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特别是要增加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实用课程,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薄弱是该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训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也十分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需求。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行业背景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鞠萌.高职婴幼儿托育专业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研究[J].知识文库,2025,41(02):80-83.
[2]侯美玲,张小茱,崔玥,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托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5,8(02):98-100.
[3]刘若诗.“幼有所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专业培养路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5,8(0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