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创新与发展方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创新与发展方向

殷培根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龙湖学校 广东省河源市 517200

摘要: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育领域正在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型,希望通过探索并实施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其问题解决能力。而初中数学,作为塑造学生逻辑思维,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自然成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以初中数学为例,深入剖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并发掘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旨在有效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数学;创新能力;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作为承接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桥梁,其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不仅关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数学教学的设计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由此可见,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数学课堂将不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需要转变自身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为活动组织者,通过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虽然在《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出台后,很多教师都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开始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过程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就存在偏差。在教学调查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未能精准定位教学的核心要点,所以导致教学精力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于浅显[2]。比如学习函数的相关内容时,有些教师就着重带领学生理解函数概念及其图像所反映的变量关系或者将精力集中在复杂的函数题目训练上,却没有引导学生对函数概念进行深度剖析,所以导致其难以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再者,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几何教学中,有的教师就只是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理论,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绘图、模型搭建等方式来理解相关知识,所以导致其很难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长此以往,不仅极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视频,具象化数学概念

在教学调查中发现,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导致其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3]。为了突破这一局限,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图像,通过动态演示的方式来展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帮助其系统地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降低理解门槛。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时,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口头告知学生,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性质,如k值变化会对函数图象的倾斜程度产生影响,b值表示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吃力。但是如果其提前制作一个能体现k值和b值变化图像的视频,学生就能直观看到,当k>0时,图像就从左到右逐渐上升。反之k<0时,图象就从左到右逐渐下降,且|k|越大,图象越陡峭。同理,改变b值,图像会沿y轴上下平移。这样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就能彻底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将抽象的代数知识与直观图像建立联系起来,从而有效降低一次函数概念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4]。因此,在教学数学这一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学科时,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在分析、归纳、演绎中初步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周髀算经》中“勾三股四弦五”的历史故事,先利用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好奇心。接着,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图形,自己动手拼接三角形来验证勾股定理。在这个过程中,其会用若干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尝试不同的拼接方式,比如将四个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接成一个大正方形,中间会形成一个小正方形,之后自主计算大正方形与小正方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并从面积关系入手推导三边平方关系,在操作过程中,其就需要不断思考每一步的操作与结论关系,思考为什么这么拼接能得出三边关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完整的探究链中逐步掌握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利用合作式教学,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合作式教学,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就能让其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知识,在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据收集与整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探究运动会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为了完成任务,小组成员需要各司其职,主动收集运动会中各项比赛的数据,如跑步项目的时间,跳远的距离等。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呈现数据特征,如计算平均成绩来衡量整体水平。同时,小组成员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绘制图表直观展示数据趋势,并运用方差、标准差等相关知识分析数据波动。在这个过程中,其就能在真实的项目场景中不断尝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入新型教学工具与教学理念,通过探究式、项目式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在改革浪潮中迈向高质量水平,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雷超.“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的思考与方法[J].中国新通信,2023,25(22):194-196.

[2]马小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J].科幻画报,2023,(11):34-36.

[3]曹家鹏.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0):14-16.

[4]于晓楠.提升精神能动学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