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罗
身份证号 360311198606260514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单元,其纪检监督效能的提升直接影响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成效。本文以天津市实践为背景,结合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理论框架,探讨如何通过构建苗头性问题预警机制、创新监督方式、强化责任传导,实现监督与担当的良性互动。研究发现,通过精准识别倾向性问题、分层分类干预、完善制度保障,可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为新时代机关事业单位治理现代化提供纪律保障。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纪检监督;预警机制;治理现代化
一、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纪检监督的理论逻辑
(一)政治逻辑: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
机关事业单位承担着公共服务、政策执行等核心职能,其政治属性要求必须将纪律建设贯穿于治理全过程。纪检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延伸,是落实“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通过监督推动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同频共振,可有效防范“权力任性”导致的政策执行偏差,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二)治理逻辑:风险防控的必然选择
机关事业单位的“微权力”运行具有隐蔽性、分散性特点。苗头性问题若未及时干预,易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例如,天津市某区在巡察中发现,部分单位存在“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不规范、财务审批流于形式等问题,根源在于监督缺位导致风险积累。因此,构建预防性监督体系是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三)伦理逻辑:干部成长的纪律护航
监督的本质是保护而非束缚。通过“四种形态”的运用,可将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既划清纪律红线,又为干部提供纠错空间。天津市纪委监委推行的“谈心谈话+廉政教育”模式,即通过早提醒、早纠正,帮助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守住底线、激发担当意识。
二、苗头性问题的生成机理与治理难点
(一)生成机理分析
1. 思想松懈型:理想信念淡化导致责任意识弱化,表现为敷衍塞责、推诿扯皮;
2. 制度漏洞型:内控机制不健全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如审批权限过于集中;
3. 环境诱导型:“熟人社会”文化影响下,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利益交织,形成“护短”惯性。
(二)治理难点
1. 识别滞后:传统监督方式对隐形变异问题敏感度不足;
2. 干预乏力:对轻微违纪行为缺乏系统化矫正机制;
3. 激励失衡:容错免责边界模糊,干部存在“多干多错”顾虑。
三、实践路径:构建全周期监督治理体系
(一)苗头性问题的预警机制
1. 智能监测与动态评估
建立“政治生态评估系统”,整合履职效能、群众评价、财务合规等维度,生成廉政风险预警图谱。天津市某局开发的“清风卫士”平台,通过算法模型识别异常数据,实现风险早发现。
推行“电子廉政日志”,记录干部履职轨迹,为行为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2. 分级研判与靶向干预
实施“四色预警”机制:根据问题性质划分为蓝色提醒、黄色诫勉、橙色问责、红色查处,配套差异化的约谈、培训、岗位调整等措施。
制定《苗头性问题处置指引》,区分思想教育、制度补漏、行为纠偏三类干预路径,形成“预防-矫正-巩固”闭环。
(二)“四种形态”的深化运用
1. 第一种形态:抓早抓小
常态化开展廉政家访、履职谈心,对倾向性问题“点穴式”提醒。天津市某机关纪委通过“清风家访”发现干部家属经商未报备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避免利益冲突扩大化。
建立“廉政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退职干部结对指导年轻干部,强化纪律意识。
2. 第二种形态:纪律轻处分
对轻微违纪行为实施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同步开展“一案一整改”。例如,针对某事业单位违规发放津贴问题,在追缴资金的同时,组织全员学习财经纪律,堵塞制度漏洞。
3. 第三种形态:重处分与职务调整
对严重失职渎职但未触及法律底线的干部,采取降职、调岗等组织处理,形成震慑效应。
4. 第四种形态:移送司法
对涉嫌违法问题坚决查处,强化纪法衔接。天津市某高校纪委在发现科研经费贪污线索后,迅速移交司法机关,维护监督权威。
(三)制度保障与生态优化
1.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担当作为正负面清单”,将考核结果与职级晋升、绩效奖励挂钩;
推行“观察员”制度,由“两代表一委员”对重点岗位开展伴随式监督,提升外部约束力。
2. 强化协同监督网络
深化派驻机构与机关纪委的联动,通过联合检查、线索移交、案例会商,破解“单兵作战”困境。天津市某派驻纪检监察组与驻在单位建立“监督信息池”,实现数据共享与风险共防。
3. 培育廉洁文化土壤
开展“廉洁单元”创建活动,将家风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干部培训体系;
推广“阳光治理”模式,通过公开权力清单、流程图示,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四、天津市实践案例与启示
(一)案例:河西区“三早”预警体系
河西区纪委监委构建“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分析干部履职数据,对苗头性问题自动生成《廉情诊断书》。针对“不作为”倾向,通过专题培训、岗位轮换等方式干预,2023年以来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置问题占比提升40%,干部队伍活力显著增强。
(二)启示
1. 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并重,实现监督精准化;
2. 严管厚爱与权责明晰统一,激发担当自觉性;
3. 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贯通,形成治理合力。
五、结语
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纪检监督,需立足“监督力度”与“治理温度”的辩证统一。通过构建全周期监督体系、深化“四种形态”实践、培育担当文化生态,可有效破解“不作为”与“乱作为”并存困境。天津市实践表明,只有将纪律约束转化为干部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监督效能与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海娟. 制度性自治: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村民自治创新[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 45-50。
[2] 龚维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J]. 行政管理改革, 2022(3): 20-25。
[3] 青山湖区人民政府. 亮点工作 | 青山湖区:用“全周期管理”理念 一体化培养纪检监察铁军[EB/OL]. 南昌市青山湖区人民政府网站,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