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张文辉

甘肃省秦安县人民医院  甘肃秦安741600

【摘要】目的:比较在偏头痛治疗中应用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双盲法将我院2022.1-2024.12期间诊治的76例偏头痛患者进行分组比较,38例/组,对照组开展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实施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差异。结果:试验组VAS、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对照组数据,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在偏头痛的临床干预中均表现出一定疗效,但阿司匹林呈现明显优势,其不仅能显著降低发作频率及疼痛程度,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

【关键词】阿司匹林;尼莫地平;偏头痛;发作次数;VAS

偏头痛是以两侧或者一侧发生搏动性剧烈头痛且合并对声光刺激过敏、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类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可能和内分泌代谢、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及其环境因素等存在一定关系,具有较长的症状持续时间,会在外界不良影响下加重症状,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因偏头痛具有较大治疗难度,反复发作,容易引发脑血流异常与神经损伤,且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治疗原则为减少疾病发作频次,缓解伴发症状[1]。目前,主要使用布洛芬、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上述药物均能够达到缓解患者病症的效果,但不同药物存在不同安全性和作用机理,为此合理选择有效方法尤为关键[2]。尼莫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药,在脑血管后遗症、偏头痛、血管痉挛等方面比较常用。阿司匹林属于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适合应用于轻、中度疼痛缓解治疗中。为此,本文主要比较了在偏头痛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的临床作用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研究对象选为2022.1-2024.12期间收治的76例偏头痛患者,以双盲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38),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22~60岁,均值(42.54±3.98)岁;病程均值为(5.32±0.45)年。试验组(n=38),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21~61岁,均值(42.28±3.87)岁;病程均值(5.38±0.56)年。两组基础资料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入组样本均满足《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3]要求;(2)资料完整且基于医院伦理会审核监督下实施。排除标准:(1)存在出血倾向患者;(2)存在药物禁忌或者过敏患者;(3)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尼莫地平治疗,每次口服40mg尼莫地平,每日三次。试验组运用阿司匹林治疗,每次服用100mg,每日一次。两组共进行1个月持续治疗。

1.3观察指标

(1)偏头痛发作情况:统计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包括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数值和疼痛程度负相关。(2)有效率:显效:患者经治疗之后每个月偏头痛发作次数低于3次,持续时间低于1h,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有效:患者经治疗之后每个月偏头痛发作次数处于3~10次之间,每次持续时间1~2h,症状有所缓解;无效:不符合上述两项判断标准,评估总有效率。(3)不良反应:观察头晕、皮疹、血小板减少、消化不良、血压下降、低血钠、心悸等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参照SPSS26 实施统计,以百分率(n,%)表示计数资料(有效率、不良反应,实施卡方检验),以均数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VAS、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P<0.05为具有数据分析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

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

表1 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比对(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试验组

38

20

17

1

97.36%(37/38)

7.89%(3/38)

对照组

38

16

15

7

81.57%(31/38)

10.53%(4/38)

X2

5.029

0.157

P

0.025

0.691

2.2 偏头痛发作情况

治疗后,两组VAS、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偏头痛发作情况比对x±s)

组别

例数

VAS(分)

持续时间(h)

发作次数(次/月)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38

3.45±0.44

0.56±0.11

5.02±1.17

1.03±0.28

17.54±3.89

4.98±0.97

对照组

38

3.52±0.51

1.14±0.18

5.12±1.58

2.14±0.32

17.62±3.55

9.32±1.65

t

0.641

16.949

0.314

16.092

0.094

13.978

P

0.524

0.000

0.755

0.000

0.926

0.000

3 讨论

偏头痛属于慢性神经血管疾病,以反复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经常合并眩晕、嗜睡、恶心呕吐等情况,且存在周期性发作且反复性等临床特点。目前,对于偏头痛疾病尚未发现明确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遗传和外界因素均可能导致发生疾病。当发生偏头痛时,容易对局部大脑组织造成损伤,严重的甚至发生脑卒中,需要通过药物等方法来缓解头痛,减低疾病对于脑部造成的损伤

[4]。目前一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曲坦类、麦角胺类等药物,虽均可缓解症状,但不同药物之间的使用范围、药理作用、安全性有差异,需慎重选择。尼莫地平作为二氢吡啶类衍生物,通过可逆性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α1亚单位,有效调节胞内钙离子浓度动态平衡,从而引发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效应,还能通过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激活,阻断5-HT等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通路,故可用于偏头痛的治疗;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抗血小板,调节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而缓解病情,从而改善偏头痛症状。

本次研究显示,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VAS、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阿司匹林能够更好地缩短偏头痛发作时间,减少发作次数。因为尼莫地平是钙拮抗剂,可对钙离子进入细胞进行阻滞,对平滑肌的收缩产生抑制,且还可改善机体缺血缺氧等情况。阿司匹林能够直接作用于血小板,影响代谢产物,因此,具有优于尼莫地平的临床效果,并且阿司匹林还具有很好的镇痛功效。虽然尼莫地平也可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缓解,但不能将病因消除,但阿司匹林依据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能本质上改善脑组织血供不足,起到镇痛的功效。两组不良反应例较少且无差异(P>0.05),表明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在治疗偏头痛的应用均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对于偏头痛的治疗,阿司匹林效果及安全性优于尼莫地平,但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朋.阿司匹林及尼莫地平在偏头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9):76-78.

[2]姚惟刚.尼莫地平与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外医药研究,2024,3(31):69-71.

[3]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12):881-898.

[4]张翻过,谢苗,王春玲.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在偏头痛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对比[J].系统医学,2023,8(24):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