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站房与房建项目中塔吊安全管理的关键要素与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高铁站站房与房建项目中塔吊安全管理的关键要素与优化策略

杨栋

610122199101271714   100000

摘要:在高铁站站房与房建项目中,塔吊作为关键施工设备,其安全管理举足轻重。本研究聚焦塔吊安全管理,深度剖析设备选型、人员操作、运行环境监测等关键要素,精准洞察设备老化、人员技能不足、管理监督漏洞等现存问题。并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人员培训激励、管理监督体系创新等维度提出优化策略,旨在全方位提升塔吊安全管理水平,为项目安全高效推进筑牢根基,有力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显著提升施工管理效能。​

关键词​:高铁站站房;房建项目;塔吊安全管理;关键要素

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高铁站站房与房建项目规模不断扩张。塔吊凭借其强大的吊运能力,在这类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塔吊作业环境复杂、操作风险高,一旦安全管理出现疏忽,极易引发严重安全事故,不仅危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还会对项目进度、经济成本造成巨大冲击。

一、塔吊安全管理关键要素剖析​

1.1 设备选型与安装调试关键要点​

设备选型需全面考量项目实际状况,像高铁站站房跨度大、体量大,对塔吊吊运能力、工作半径要求严苛,要依据建筑结构、施工场地布局,精准匹配塔吊型号。安装前,对基础承载能力细致勘测,严格按设计标准施工,确保基础稳固。安装时,把控塔身垂直度、螺栓紧固程度等关键环节,对电气系统精心布线、调试,保障线路安全、运行稳定。安装后,模拟各类工况测试,确保塔吊机械性能、安全装置灵敏可靠,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1.2 人员操作与管理关键环节​

操作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机构系统培训,考核合格获取操作证方可上岗。日常工作中,定期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涵盖不同工况操作技巧、应急故障处理等内容。建立人员操作档案,详细记录操作行为、违规情况,实施积分制考核,对表现优异者奖励,违规者严惩。合理规划作业排班,避免长时间连续作业导致人员疲劳,时刻确保人员操作状态良好,严守安全操作规范。​

1.3 运行环境与安全监测关键因素​

关注塔吊运行周边环境,排查是否存在建筑物阻挡、架空线路干扰等隐患,提前制定防护、避让方案。借助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塔吊结构应力、起升高度、回转角度等参数,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潜在故障风险。安装风速仪、倾斜仪,在恶劣天气、复杂工况下,为塔吊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撑,及时预警异常状况,保障设备安全运转。​

二、当前塔吊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设备自身隐患与老化问题​

部分塔吊长期高强度运转,维护保养却未按规定周期执行,导致零部件磨损加剧、老化严重。例如,在一些工期紧张的高铁站站房建设项目中,塔吊每日作业时长超 10 小时,远超正常负荷,像钢丝绳断丝、滑轮磨损等情况频发。据统计,因钢丝绳问题引发的塔吊事故占比达 30%,严重影响设备安全性能。部分老旧塔吊技术落后,安全防护装置简陋,仅配备基础限位器,缺乏先进的防碰撞、超载预警系统,难以契合当下复杂施工环境安全需求。且因项目资金紧张,设备更新资金投入不足,更新换代滞后,老旧塔吊超期服役现象普遍,进一步放大安全风险。​

2.2 人员安全意识与技能短板​

部分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如超载吊运、斜拉歪拽等。在某房建项目中,曾有操作人员为赶进度,私自将吊运重量提升 20%,险些酿成大祸。新入职人员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流于表面,仅简单讲解操作流程,缺乏对复杂工况应对技巧的传授,实操训练不足,培训时长不足行业标准一半。致使其操作技能生疏,面对突发故障时手足无措,无法及时有效应对。据事故分析,约 40% 的塔吊事故因操作人员技能不足或违规操作引发,大大增加安全事故发生几率。​

2.3 管理机制与监督体系漏洞​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划分模糊,执行过程中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在塔吊维护责任认定上,设备管理部门与施工部门常相互推诿,延误维护时机。日常监督检查多为形式主义,检查人员走马观花,未能深入排查安全隐患,例如对塔吊关键结构件焊缝开裂等隐蔽隐患视而不见,且隐患整改跟踪不到位,整改情况无人复查。风险预警机制缺失,无法提前预判潜在风险,如遇恶劣天气,不能提前通知塔吊停机。应急响应预案缺乏实战演练,一旦发生事故,各部门协调不畅,难以迅速、有序开展救援,造成更大损失,如某项目因救援不及时,导致伤亡人数增加 20%。​

三、塔吊安全管理优化策略探究​

3.1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策略​

构建设备全生命周期档案,详细记录设备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等全过程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依据设备运行数据、使用年限,定期开展安全评估。通过评估结果,精准制定维护计划,例如对于运行频繁且易损耗的部件,提前储备配件,对老化、损坏零部件及时更换。在设备更新换代方面,密切关注行业新技术发展,合理规划设备更新换代,引入新型、安全性能更高的塔吊,如具备智能防碰撞、自动超载保护等功能的塔吊,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有效降低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3.2 人员培训与激励机制优化方案​

制定系统全面的培训计划,涵盖安全法规、操作技能、应急处置等内容。培训方式采用理论授课、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形式,理论授课由行业专家解读最新安全法规与操作规范;实操演练设置模拟故障场景,让操作人员亲身体验并解决问题;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故案例,深入剖析原因与教训。定期组织培训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设立安全操作奖、技能提升奖等,对安全作业表现突出、技能考核优异人员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如奖金、荣誉证书、晋升机会等,充分调动人员安全作业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安全作业氛围。​

3.3 管理与监督体系创新优化举措​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安全职责,细化工作流程与标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加强制度宣贯与执行力度,通过定期培训、张贴海报等方式确保全体人员熟悉制度内容。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塔吊运行状态实时监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人员管理数字化。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利用平台自动推送隐患信息,并跟踪整改情况。建立多方协同监督机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联合开展监督检查,定期召开安全例会,及时沟通解决安全问题。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提升监督管理效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管理格局。​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铁站站房与房建项目中的塔吊安全管理,需从设备、人员、管理多维度发力。精准把控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监测等关键要素,直面设备老化、人员技能不足、管理漏洞等问题,积极落实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人员培训激励、管理监督体系创新等优化策略。通过全方位努力,可有效提升塔吊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与高效完成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治伟.高铁站房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施工技术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04):4-6.

[2]高翔.高铁站房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1):58-59.

[3]熊国城.高铁站屋盖桁架提升施工技术及其安全质量控制——以重庆东站项目为例[J].建设监理,2025,(0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