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研究

朱治科

622827197112040633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土木工程建设规模与数量持续增长,地震灾害对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研究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意义重大。本文详细剖析了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包括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要点等。同时,对常见的加固技术,如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粘钢加固法等,从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能显著提升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效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研究成果可为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加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助力土木工程领域在抗震防灾方面取得更好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

关键词:土木工程;抗震设计;加固技术

一、引言

在土木工程领域,地震一直是影响结构安全的关键因素。地震的突然性与强大破坏力,常使土木工程结构遭受严重损坏,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地震频发,如[列举几次典型地震],这些地震灾害凸显了提升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能力的紧迫性。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作为增强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使结构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减少损坏;有效的加固技术则能提升既有结构的抗震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深入研究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对保障土木工程结构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2.1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计算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环节。目前,常用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有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底部剪力法。反应谱法基于地震动反应谱理论,通过结构自振周期等参数确定地震作用,适用于大多数常规结构。时程分析法直接输入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能更准确反映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实际反应,但计算复杂,对计算资源要求高,一般用于重要结构或复杂结构。底部剪力法是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将结构等效为单质点体系,根据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和地震影响系数确定底部剪力,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不同计算方法各有特点,设计师需根据结构类型、高度、场地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确保地震作用计算准确,为后续抗震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2.2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强调在设计阶段从宏观角度把握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要注重结构的规则性,包括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规则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明确,传力途径简单,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和薄弱部位出现。例如,建筑平面应尽量采用矩形、圆形等简单形状,避免采用不规则的凹凸形状;竖向结构应避免出现过大的刚度突变和质量突变。其次,要合理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多道防线结构能在地震作用下依次发挥耗能作用,提高结构整体抗震能力。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承担大部分地震力,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在剪力墙出现损伤后继续发挥作用,维持结构稳定。

2.3结构抗震计算原则

结构抗震计算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设计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其一,要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在小震作用下,结构应处于弹性阶段,通过弹性分析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确保结构不出现损坏;中震作用下,结构允许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应可修复,此时可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验算;大震作用下,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变形能力,防止倒塌,通过弹塑性变形验算来保证。其二,计算模型应尽可能准确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在建立结构计算模型时,要考虑结构构件的实际连接方式、材料特性、边界条件等因素。

三、土木工程结构加固技术

3.1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是通过增加原结构构件的截面面积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该方法原理简单,对多种结构形式和构件都适用。在混凝土结构中,可在梁、柱等构件的受拉或受压区增设混凝土层,并配置相应的钢筋,与原构件形成整体共同受力。对于受弯构件,新增混凝土层可增加截面的有效高度,提高抗弯能力;对于受压构件,增大截面面积可提高其抗压强度和稳定性。增大截面加固法的优点是施工工艺相对成熟,材料来源广泛,加固效果可靠。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会增加结构的自重,对空间有一定要求,施工周期相对较长,且现场湿作业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结构现状、使用要求、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采用该加固方法。

3.2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是利用高性能的碳纤维布,通过专用粘结剂粘贴在结构构件表面,使碳纤维布与原结构协同工作,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碳纤维布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施工方便等优点。其高强度特性能够有效分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荷载,提高构件的抗弯、抗剪和抗压能力。在混凝土梁的加固中,将碳纤维布粘贴在梁的受拉区,可显著提高梁的受弯承载力;在柱的加固中,采用环向粘贴碳纤维布的方式,可约束混凝土,提高柱的抗压强度和延性。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施工时无需大型机械设备,对原结构损伤小,施工速度快,能在不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加固作业。然而,该方法对粘结剂的性能要求较高,粘结质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且碳纤维布价格相对较高,成本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在选择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时,要确保粘结工艺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同时根据工程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加固方案。

3.3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在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粘贴钢板,通过粘结剂使钢板与原结构形成整体,共同承受荷载,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钢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有效增强结构的抗弯、抗剪性能。在受弯构件加固中,一般在梁的受拉区粘贴钢板,弥补原构件受拉钢筋不足,提高抗弯承载力;在受剪构件加固中,可在梁、柱的侧面粘贴钢板,增强抗剪能力。粘钢加固法施工工艺相对简单,施工周期较短,加固效果明显。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钢板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锈蚀,需要进行防锈处理,且粘钢加固后对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此外,该方法对粘结质量要求极高,粘结不牢会导致钢板与原结构无法协同工作,影响加固效果。为保证粘钢加固质量,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对钢板进行表面处理,确保粘结剂涂抹均匀,同时做好防锈防护措施。在一些对结构外观要求不高、需要快速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加固工程中,粘钢加固法具有较大优势。

四、总结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是保障结构安全、抵御地震灾害的关键手段。通过对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原则等抗震设计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合理运用,能够在新建工程中为结构奠定良好的抗震基础。而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粘钢加固法等多种加固技术的存在,为既有结构提升抗震性能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参考文献

[1]聂坤.土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研究[A]第三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广西信息化发展组织联合会,2024:3.

[2]李雪峰.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21):1-3.

[3]林钊如,王子璇.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住宅地基加固技术研究[J].居舍,2024,(15):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