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宁夏 银川 750200)
摘要:贺兰县作为银川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区域,正遭遇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在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下,化肥与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贺兰县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治理策略,以期为该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贺兰县;农业生态;治理措施
贺兰县以农业作为其主导产业,然而,在农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亦日益凸显。根据宁夏统计局的数据,贺兰县每年平均消耗化肥和农药分别达到10万吨和2万吨,导致了水土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我国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剖析其成因,并探索有效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策略。
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相应地,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亦日益增长。然而,这一积极变化伴随着城市生活垃圾量的显著增加。由于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不完善,有效处理能力受限,导致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序倾倒现象频发。此类行为不仅对村庄的环境卫生和美学价值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对周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不良效应。此外,贺兰县在土地利用方面亦存在不合理现象,部分农户因缺乏对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了解,导致了过度砍伐、无序开垦以及对草原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进而引发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2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人地矛盾
贺兰县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地关系紧张。随着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的持续增长,多数人仅在农忙时节返回乡村进行耕作。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普遍采用农业机械,并大量施用化肥以提升土壤肥力,同时喷洒除草剂和杀虫剂以防治病虫害。虽然短期内产量有所提升,但此做法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农户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他们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
2.2 水资源短缺及农业污染
在贺兰县,随着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灌溉、养殖及工农业用水的大量需求导致了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加剧。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肥料、杀虫剂、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通过排放、渗漏和地表径流等途径,对水体环境造成了显著的污染。这一现象不仅直接降低了水资源的可用性,还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众多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期实现产量和效益的提升。然而,这种过度使用导致土壤中氮、磷等元素的含量显著超标,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破坏。
2.3 资源利用率较低
受限于当前技术与经济条件,贺兰县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废弃物若未得到合理利用与妥善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大量废弃物的无序堆放与焚烧导致有毒物质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土壤、水源和大气,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3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对策
3.1加强人地矛盾的综合治理
针对农户群体,通过开展讲座、示范和宣传等教育活动,实施环保教育。建议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环境保护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合作,共同举办关于土壤保护、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管理等主题的培训班。同时每个季度组织一次由专家主导的农民教育活动,并通过地方广播电台及村委会宣传栏等媒介,广泛传播环保相关知识。
政府应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对采纳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实践的农户提供经济补偿和技术支持。推广轮作、间作等可持续农业技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可借鉴的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无人机、传感器、数据分析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作物的精准施肥与灌溉,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政府应与科技企业合作,为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设备,帮助他们掌握智能农机的使用。通过精准施肥技术,在确保粮食产量提升10%-20%的同时,可实现化肥用量减少30%。同时,建议构建区域土壤健康监测体系,通过定期监测土壤养分、pH值、污染物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土壤问题。
建议在各村落设置土壤监测站点,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定期监测工作。通过这些监测站点,对农户进行土壤健康状况的监测,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种植管理依据。常规监测这些区域的土壤质量,可望实现土壤质量改善率超过15%。此外,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鼓励农户将秸秆、禽畜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料,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3.2改善水资源短缺与农业污染
构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监控与管理。通过部署水表和流量计等监测设备,实现对农业用水的实时监控,确保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出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贺兰县实施有机农业,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效减轻了农业活动对水质的污染。有机农业是指采用自然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以降低水体污染。针对现存问题,贺兰县提出了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措施,以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并减少农田污水排放。通过建立沉淀池、植物过滤沟等生态处理设施,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吸附和去除,恢复水体的正常生态功能。定期对农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特别是水质和土壤质量,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本研究计划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农药施用对土壤和水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将监测结果公之于众,以提升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在贺兰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项目,显著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通过修复天然生态系统,强化土壤的保水保土功能,减轻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
3.3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实现贺兰县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管理,必须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与再利用。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农户与企业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处理与回收工作。建议实施“农业垃圾分类奖励”政策,对农户进行财政补助以促进垃圾回收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如厌氧发酵,可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并带来经济效益。通过科技培训和示范项目,提高农户科技应用能力,目标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国家应在政策上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并在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建议设立专项基金,例如每年拨款五百万元,用于支持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此外,对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应提供税收减免和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以鼓励各方积极参与。鼓励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工作。据研究显示,采用合作社经营方式,可将垃圾处理成本降低30%。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废物再利用链。例如,可与有机肥料制造商合作,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生产有机肥料,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农户、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资源再循环,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农产品加工业可将农产品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有机肥料或其他副产品。初步估算表明,该模式可将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提升至60%,有助于增加农户的收入。
4结语
在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背景下,贺兰县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贺兰县当前生态环境状况及其成因,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实施这些策略有望显著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贺兰县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研究与管理的投入,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覃春丽,陈承娟,石碧丽,等.对加强基层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J].河北农机,2025,(1):82-84.
[2]陈梦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J].河南农业,2024,(24):75-77.
[3]刘军.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治理的对策探析[J].农村科学实验,2024,(1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