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研究

刘国平  迟敏

摘要: 古诗词背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本文聚焦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分析当前古诗词背诵教学现状,阐述情境式背诵的理论基础与优势,详细探讨多种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并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其应用效果,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古诗词背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记忆。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

一、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远的意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素材、提升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古诗词背诵教学往往侧重于机械记忆,学生虽能背诵诗词,但对诗词内涵理解不深,记忆效果不佳且容易遗忘。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将古诗词与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从而提高背诵效率与质量。因此,研究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现状分析

(一)背诵方法单一

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反复诵读、抄写等方式指导学生背诵古诗词。这种方法注重机械记忆,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缺乏深入理解,导致背诵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忽视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少关注古诗词创作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学生难以将诗词与具体情境相联系,无法形成深刻的记忆印象。例如,在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学生若不了解刘禹锡被贬多年的坎坷经历和与白居易的深厚情谊,很难真正理解诗词内涵,背诵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缺乏趣味性

传统背诵教学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把背诵古诗词当作一项任务,而非一种享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背诵效果和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

三、情境式背诵的理论基础与优势

(一)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过程。情境式背诵通过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索、思考,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构建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习《望岳》时,通过创设泰山雄伟壮观的情境,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杜甫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从而主动建构对诗词的认知。
  2. 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与情境密切相关。当记忆信息与特定情境相匹配时,记忆效果更佳。情境式背诵为古诗词的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情境线索,有助于学生在回忆时更容易提取信息,提高背诵效率。

(二)优势

  1. 加深理解
    情境式背诵将古诗词置于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词所描绘的场景、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如在学习《渔家傲・秋思》时,创设塞外荒凉、战事紧张的情境,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范仲淹的思乡之情与戍边报国的矛盾心理。
  2. 激发兴趣
    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情境活动背诵《木兰诗》,学生扮演木兰等角色,融入故事情境,对背诵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变被动背诵为主动学习。
  3. 增强记忆
    情境为记忆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支撑,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古诗词的内容。研究表明,在情境中学习的知识,记忆保持时间更长,遗忘速度更慢。学生在情境中对古诗词进行多感官体验,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强化记忆效果。

四、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

  1. 联系日常场景
    将古诗词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诗词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春夜喜雨》时,正值春雨时节,引导学生观察春雨的特点,感受春雨滋润万物的美好,然后背诵诗词。学生联系生活中春雨淅淅沥沥、悄然无声的场景,更能体会杜甫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背诵也更加容易。
  2. 模拟生活事件
    根据古诗词内容,模拟相关生活事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背诵《卖炭翁》时,组织学生模拟卖炭翁卖炭的场景,部分学生扮演卖炭翁,部分学生扮演宫使。通过模拟交易过程中的对话、动作,学生深刻理解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宫市的黑暗,对诗词内容印象深刻,背诵起来自然轻松。

(二)借助多媒体情境

  1. 图片展示
    利用图片展示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词内容,形成视觉记忆。在背诵《使至塞上》时,展示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尽头落日浑圆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想象自己置身于塞外风光之中,更能理解王维诗句中所描绘的壮阔景象,从而加深记忆,快速背诵。
  2. 视频播放
    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视频,视频中融入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人物形象以及情感氛围,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例如,在学习《行路难・其一》时,播放以李白生平为背景,展现他怀才不遇但又渴望实现抱负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深刻体会李白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同时视频中的画面和音乐有助于强化记忆,提高背诵效果。

(三)构建故事情境

  1. 讲述诗人故事
    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将古诗词融入到诗人的人生故事中。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教师讲述李白与王昌龄的深厚友谊,以及王昌龄被贬龙标的遭遇,让学生了解李白写诗时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学生在故事情境中理解诗词,背诵时更能把握情感,记忆也更加深刻。
  2. 演绎诗词故事
    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演绎出具体的故事。在背诵《赠汪伦》时,让学生想象汪伦踏歌送行李白的场景,编写两人之间的对话和内心独白,将诗词背后的故事生动展现出来。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深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真挚友情,背诵时情感饱满,记忆效果良好。

(四)运用角色扮演情境

  1. 角色代入背诵
    让学生选择古诗词中的角色进行代入背诵。在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代入杜甫的角色,想象自己身处破旧茅屋,面对秋风卷走茅草,屋漏又遭连夜雨的困境,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角色代入,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背诵时更能投入情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
  2. 角色互动背诵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互动背诵。在学习《赤壁》时,一部分学生扮演杜牧,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友人,通过模拟杜牧与友人谈论赤壁之战的场景,以对话、问答等形式背诵诗词。这种互动方式增加了背诵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提高背诵效率。

(五)营造文化情境

  1. 文化背景讲解
    详细讲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古代的风俗习惯、节日文化、哲学思想等。在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介绍重阳节登高、插茱萸、思念亲人的习俗,让学生了解王维在重阳节这一特殊文化背景下创作此诗的情感根源。学生对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诗词内涵,实现有效背诵。
  2. 文化活动体验
    开展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会、诗词书法比赛、诗词文化讲座等。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举办中秋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中秋佳节的氛围中,朗诵苏轼的这首词,感受古人在中秋之夜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文化活动体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背诵积极性与效果。

五、结论

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借助多媒体情境、构建故事情境、运用角色扮演情境和营造文化情境等多种方式,有效改善了传统背诵教学的不足。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背诵效率,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情境式背诵指导方法,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让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 [J]. 远程教育杂志,2011,29 (2):3 - 10.
[4]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