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苏溪镇西山下小学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发布,一线小学音乐教学领域掀起了铺天盖地的学习浪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促使教师不断探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多样策略。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本文从趣启节奏之律、探寻音高之妙、雕琢音色之美、深剖情感之蕴四个方面阐述小学音乐课堂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音乐要素 多元活动
艺术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核心,集中体现了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然而,审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较为薄弱,缺乏主动探索音乐世界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音乐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对音乐要素进行趣味化加工,以更加新颖、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基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四大板块展开深入的教学研究。
一、趣启节奏之律
节奏就像音乐的“骨骼”,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节奏的学习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开启多层感知体验,多维参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技能的提升。
(一)生活寻趣,节奏感知
杜威曾提出一种教学理念——“教育即生活”。我们应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原始节奏”,通过多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节奏来熟悉理性概念化的节奏型。
1.聆听生活声响,解锁节奏密码
生活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处处都藏着独特的音乐节奏。走进热闹的早市,摊主的叫卖声极具韵律,采用了附点节奏:“新·鲜的 | 蔬 菜·| 又大 又甜的| 水 果·|”;踏入校园,操场上响亮的哨声 “哔— |哔—|”,构成了简单有力的二分音符节奏,这些生活中的音乐节奏,共同谱写出一曲曲生活的乐章。教师鼓励学生打开聆听的耳朵,去发现生活中的声响,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案例】厨房节奏派对
课堂上,教师先播放一段做菜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专注地聆听各种声音。播放结束后,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回忆刚才听到的声音细节。比如切菜的 “哒哒哒哒” 声是十六分音符“XXXX”;水烧开时,水壶的鸣笛声持续不断,“呜 — ” 是二分音符X—;洗菜时水流动的声音“哗 啦 哗 啦 ”是四分音符 X X X X。
精准地抓住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元素,让孩子们对节奏的感受从体验到感知,从感性到理性,在活动中提升音乐素养。
2.走进音乐绘本,探寻节奏奥秘
音乐绘本中蕴含着丰富多样、妙趣横生的音乐节奏,这些节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巧妙地融入到绘本的故事和画面之中,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音乐节奏世界的崭新大门。
【案例】母鸡萝丝去散步
在音乐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里,我们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设计并认知音乐节奏。当母鸡萝丝悠闲地出门散步时,用轻柔、舒缓的哒哒哒”三拍子节奏来表现。而狡猾的狐狸悄悄跟在后面时,采用急促的“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十六分音符节奏。当母鸡走到钉耙处,狐狸不小心踩到钉耙被弹飞,此时用一个强烈的“咚哒咚 | 咚哒咚 |”切分节奏,打破原本的节奏规律,制造出意外和喜剧效果。母鸡对身后的惊险一无所知,三拍子节奏依旧,故事圆满结束。这样的音乐节奏设计,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的氛围和情节的起伏 。
学生还可以分组依据绘本情节进行节奏创编,深入理解和掌握节奏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律动逐韵,节奏认知
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律动教学让学生将身体律动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精准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巧妙设计各类律动活动,助力学生强化感官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1.沉浸个人律动,破译节奏密语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人律动能力是让他们感知节奏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身体动作来模仿节奏,比如拍手、跺脚、点头等简单动作。
【案例】唤醒身体节拍器
四分音符:教室地面铺设黑白泡沫垫模拟钢琴键盘,学生脱鞋后随机站立。教师用木琴敲击四分音符节奏(咚 咚),学生在琴键上以慢速太空步移动,每步精准踩满4拍,感受步伐的恒定节奏感。
八分音符:切换三角铁演奏八分音符(叮叮 叮叮),学生蜷缩成"松果",用指尖快速交替轻点地面,模拟松鼠敲击树干的警报信号。教师用沙锤打出稳定四分音符底鼓,形成二声部节奏织体。
个人律动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快速建立起对节奏的敏锐感知,更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反应速度以及音乐创造力。
2.携手合作律动,开启节奏新章
合作律动是深化学生音乐体验、培养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与个人律动不同,合作律动强调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律动活动,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们不仅能加深对节奏的记忆与理解,还能学会倾听他人节奏,领会节奏的承接与转换。
【案例】节奏接力赛
教师给出一系列不同节奏卡片,涵盖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点音符等多种常见节奏型。学生分组依次抽取并进行讨论,有的小组决定用拍手表示四分音符,跺脚表示八分音符;有的小组则用拍肩、打响指等独特动作来诠释。展示时小组成员们用身体动作将节奏表现出来,传递给下一组。在这种充满趣味与竞争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投入,在欢乐氛围里强化对节奏的感知。
在合作律动活动中,学生们不再是孤立地学习节奏,而是在协同合作的紧密互动中,共同探索节奏的奥秘。协同合作的过程在无形之中为深化音乐体验、提升综合素养筑牢根基 。
二、探寻音高之妙
音高概念的构建,堪称孩子们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石,对其音乐素养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孩子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枯燥的音符和反复的视唱上,他们更渴望通过生动有趣、富有创意的方式去探索音乐世界。
(一)视觉辅助,建立音高概念
视觉辅助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学生们理解音高的大门,帮助他们在充满抽象概念的音乐领域中,顺利地建立起清晰、准确的音高概念,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1.巧用空间站位,精准辨别音程距离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地利用空间变化,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程距离。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不同的站位点,每个站位点代表一个音高,学生通过在不同站位点之间的移动,来模拟音程的上行、下行和跳跃。学生能通过身体的移动,切实感受到音程距离的远近,而不是仅仅依靠抽象的理论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将抽象的音程概念具象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
2.妙用五音手势,轻松掌握调式音阶
借助手部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认识和学习五声调式,能让学生以一种更为直观、轻松的方式,深入理解五声调式中各音之间的音程距离关系。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五声调式的基本原理,还能为他们在演唱不同调式的歌曲时,准确把握音高提供有力支持。
具体操作方法为,充分利用五根手指,以相邻音高为依据,判断手指之间是否靠拢。其中,将小拇指设定为主音,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调式。
这种以手指为工具的学习方式,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具象化,学生只需通过观察手指的位置关系,就能迅速感知音程的变化,从而轻松掌握五声调式的特点,为演唱不同调式的歌曲奠定坚实基础。
(二)听觉强化,提升音准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演唱,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听者通过听觉器官感受音乐的美。因此,丰富学生的内心听觉感知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音准训练,强化学生对音高的辨别能力,进而有效提升音准水平 。
1.聆听生活之声,模拟音高演唱
在我们所生活的广袤世界中,音高无处不在,隐匿于每一个生活角落。就拿救护车那标志性的 “滴嘟滴嘟” 声来说,其音高呈现出清晰的三度音程关系,恰似“Mi Do Mi Do”;汽车的喇叭声,短促有力的“嘟 嘟 嘟 —”,则是同音反复的“Sol Sol Sol—”;而水壶水烧开时,持续悠长的”嘀 ——”提示音,音高近似于偏音 Si。
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妨巧妙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声音宝藏。首先,引导学生用心聆听这些身边事物或物品发出的音响,将聆听作为开启音乐感知大门的钥匙。在聆听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听觉的敏锐度,让学生学会捕捉声音中的音高变化。随后,鼓励学生大胆模仿这些声音,在模仿中亲身体验音高的差异,感受不同音高组合带来的独特听觉感受。
2.无伴奏演唱,奏响和谐乐章
在无伴奏的情境下,演唱者无法依赖外部乐器的引导,必须凭借自身敏锐的听觉、精准的音准把控以及成员之间高度默契的配合,才能共同演绎出和谐美妙的乐章。这不仅考验着演唱者个人的音乐素养,更能极大地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日常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在整个教学阶段都使用钢琴伴奏。过度依赖钢琴伴奏,容易使学生丧失独立判断音准的能力,长此以往,一旦脱离钢琴的辅助,学生便难以准确把握音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清唱时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聆听自己发出的每一个音符,从而更敏锐地察觉自身音准存在的问题。这种即时的自我察觉与调整,能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对音准做出修正,逐渐培养起独立、准确的音准判断能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
(三)视听结合,夯实音准根基
音乐能“无形”地拨动人的心弦。视听联动是将音乐的“无形”转化为“有形”,通过视觉元素与听觉体验的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帮助孩子们精准地感受和辨别音高在空间中的位置,用可视化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夯实音准根基。
1.趣味图谱,点燃学习热情
当复杂的音高知识以生动的图形形式呈现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被瞬间点燃。他们不再觉得音高学习枯燥乏味,而是在探索图形奥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音高的变化规律。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显著提高了他们对音高的认知效率。比如《同伴进行曲》的图形谱中,
音高以错落不一的图形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着学生精准地唱出每一个音符,将歌曲的音准完美呈现 。
2.声势融合,开启多元体验
声势结合是一种极具趣味与活力的音乐教学方法,它将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音高紧密相连。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音高变化。例如双手快速向上挥舞,发出 “嘶嘶” 的高音对应sol音;双臂在胸前平稳摆动,用适中音量发出 “呜呜” 声对应mi音;缓缓下蹲,以低沉嗓音发出 “嗡嗡” 声对应do音。通过不同的身体动作组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高的高低起伏。
三、雕琢音色之美
音色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同样一段旋律,倘若用不同的音色去演绎,便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效果。
(一)新奇道具,激发音色感知
巧妙借助道具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音色。例如四上《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教学中老师借用飘逸的纱巾,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舞动纱巾,进而体会音乐轻柔的特点,歌唱出歌曲轻柔的声音。如五上《清晨》整体风格轻快活泼,师有节奏地拍打乒乓球,帮助学生感受乒乓球落地的清脆与短促,从而理解短促跳跃的声音特点,用充满活力的歌声将清晨的蓬勃朝气完美呈现。
(二)灵动话术,启迪演唱感悟
从学生张口演唱的那一刻起,教师就需运用敏锐的听觉,对学生的音色予以关注。在进行声音指导时,巧妙地将指导语言童趣化是关键。比如,当期望学生达到饱满的声音状态时,不妨这样引导:“我们要把口腔想象成一个圆圆的小气球,让发出来的声音圆滚滚。” 而在要求学生声音状态积极时,换种有趣的说法:“大家想象自己是可爱的小昆虫,我们的声音要像从头顶的触角这儿轻快地传出去,又高又亮 !”通过这般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不仅能轻松记住演唱方法,还能在趣味十足的情境中,更深入地理解音色的奥秘,从而逐步提升演唱水平。
(三)模范发声,打磨优质音色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超乎我们老师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耳朵,请音色干净、透亮的学生作示范,对其他学生的演唱具有很好榜样作用。人的声音有很强的可塑性,选择好的声音示范,让其他人聆听与模仿,慢慢地加入形成融合音色。如声音特别沙哑的学生,我们邀请他调低音量;声音特别尖锐的孩子,我们邀请他打开耳朵,靠着身边的声音唱,而不追求独树一帜。所以互相聆听、模仿榜样音色很重要。
四、深剖情感之蕴
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协同发展。
(一)情境渲染,点燃情感火花
主题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中运用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演唱、欣赏等内容围绕主题开展故事表演活动。情境体验不仅具备沉浸感,还充满互动性。如《癞蛤蟆和小青蛙》一课,教师提供弹力布作为角色道具,学生分角色编创动作进行表演,进一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二)挖掘内涵,催生情感共鸣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音乐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学生情感的激发,致力于引导学生输出真挚且富有深度的情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里,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音符传唱,更是一场情感与音乐内涵的深度交融之旅。如六年级《榕树爷爷》一课,校园里的老榕树见证了孩子们六年的欢声笑语。毕业时刻,孩子们又会有怎样的离别愁绪呢?我播放了一到六年级学生在一起共同成长的照片,孩子们追忆六年的美好回忆,纷纷起立对听课的班主任深深鞠了一躬。真诚的情感表达,无疑是音乐课堂中最珍贵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再是音乐的旁观者,而是真正走进音乐,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音乐内涵紧密相连,让音乐在情感的滋养下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实现从音符到情感、从旋律到内心共鸣的深度跨越 。
所有的音乐要素紧密交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有诸多的音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立足素养,以乐育人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师真正应思考的是如何为学生夯实音乐基础,关注学生能力的适切性生长。探寻学生内心所需,不被繁杂的形式掩盖音乐课堂的本质。通过多元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体验音乐要素并发展持续能力,一起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总第3398期( CN11-2543/J ) 2022.9
〔2〕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新常态”课堂 姚丽雅著 2019.4
〔3〕陈蓉. (2015). 音乐教学法教程[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4〕杜宏斌. (2022).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