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解读与文化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解读与文化传承

刘国平  迟敏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象解读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及有效策略。通过深入剖析古诗词意象的特点与内涵,阐述意象解读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当前教学现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象解读;文化传承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部分古诗词教学过于侧重字词解释与背诵,对意象解读及背后文化传承有所忽视。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目的:探究如何通过加强意象解读,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促进文化传承。
  2. 意义:理论上,丰富古诗词教学与文化传承相关理论;实践上,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文化认同感。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概述

(一)意象的定义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古诗词的璀璨星空中,诗人巧妙地选取各种客观事物,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注入其中,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意象。这些意象如同一个个情感密码,等待着读者去解读。例如,“月” 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它常常被诗人用以寄托思乡、怀人之情。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那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触动着游子的心弦,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借 “月” 传达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与牵挂。

(二)意象的分类

  1. 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涵盖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等丰富的自然元素。它们在古诗词中被诗人赋予了多样的情感内涵。就像 “柳”,因 “柳” 与 “留” 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常有折柳相赠的习俗,久而久之,“柳” 这一自然意象便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不舍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出征时看到杨柳轻柔摇曳,仿佛也在为即将远行的战士送别,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又如 “菊”,它常常象征着高洁、坚贞。在百花凋零的秋季,菊花却能凌霜绽放,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菊花展现了自己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2. 人物意象:人物意象在古诗词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往往代表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文人的精神追求。以 “渔父” 意象为例,它代表着文人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情怀。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了一位在青山绿水间悠然垂钓的渔父形象,他远离尘世喧嚣,沉醉于大自然的美好,这种生活状态正是许多文人所向往的,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淡泊名利境界的崇尚。再如 “隐士” 意象,常表现出文人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王维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中就常塑造这样的形象,表达自己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憧憬。
  3. 典故意象:典故意象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典籍等。这些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运用它们,能以简洁的文字传达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比如 “烂柯人”,出自《述异记》,讲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观仙人下棋,一局终了,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乡,已过百年,物是人非。这一意象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岁月变迁、人世沧桑之感。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 “到乡翻似烂柯人”,借 “烂柯人” 的典故,抒发自己被贬多年后回到家乡,发现人事全非的感慨。又如 “杜鹃” 这一典故意象,相传古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哀切。古诗词中常以 “杜鹃” 表达哀怨、思归之情,如李商隐的 “望帝春心托杜鹃”,借杜鹃意象传递出内心的凄苦与哀怨。

三、意象解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一)理解诗词深层内涵

通过解读意象,学生能深入理解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例如,解读李商隐《锦瑟》中 “锦瑟”“蝴蝶”“杜鹃” 等意象,可领会诗人身世之悲与人生感慨。

(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古诗词意象蕴含丰富传统文化信息。如 “鸿雁” 意象与古代通信文化相关,学生解读意象时,能感受古人对书信往来、情感传递的重视,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三)培养文化认同感

学生理解意象背后文化内涵,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

四、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解读与文化传承教学现状

(一)教师层面

  1. 解读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仅从字面解释意象,缺乏深入分析与拓展。讲解 “梅花” 意象,仅提及象征高洁,未结合诗词创作背景及文化传统深入剖析。
  2. 文化挖掘不足:对意象背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未引导学生了解意象产生的文化土壤,使学生难以体会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学生层面

  1. 理解能力有限:初中生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不足,对抽象意象理解困难,如 “黍离” 意象所表达的家国之思,学生难以感同身受。
  2. 学习兴趣缺乏: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意象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兴趣,影响文化传承效果。

五、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解读与文化传承教学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养

  1. 加强培训学习: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古诗词意象与文化传承相关的专业培训,邀请业内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讲解与指导,内容可涵盖意象的起源、发展以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同时,鼓励教师踊跃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与同行们交流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拓宽视野,从而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对古诗词意象的精准解读能力,为高质量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 深入研究教材:教师需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细致梳理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涉及的意象体系。不仅要明确各个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具体表现,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针对教材中出现的 “雁” 这一意象,教师要探究其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笔下所承载的思乡、传书等多元含义,将这些深入挖掘的内容转化为生动且丰富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与广度。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契合诗词内容的精美图片、生动视频等,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在讲解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时,播放展现广袤沙漠中孤烟升腾、黄河尽头落日浑圆的壮丽视频,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这一意象所营造出的雄浑、壮阔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人彼时彼刻的情感,有效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的感知与领悟能力。
  2. 小组合作探究法: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围绕古诗词意象内涵展开深入讨论。以《琵琶行》为例,各小组共同探讨 “琵琶” 这一意象在整首诗中对塑造琵琶女以及诗人自身形象的作用,以及它如何细腻地传达出人物复杂的情感。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启发、思维碰撞,不仅能加深对意象的理解,还能切实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提升自主学习水平。

(三)拓展教学资源

  1. 引入课外诗词:精心挑选与教材意象紧密相关的课外诗词,巧妙融入教学过程。在学生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后,适时引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中 “月” 意象所寄托情感的异同。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 “月” 意象的丰富内涵,加深理解,拓宽古诗词学习的视野。
  2. 开展文化活动: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充满诗意的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与情感张力;充满创意的意象绘画活动,鼓励学生将脑海中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用画笔呈现出来;以及具有深度的文化讲座,邀请专家解读古诗词意象背后的文化典故。

六、结论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解读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通过提升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等策略,加强意象解读教学,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文化认同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与文化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华。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J]. 教育教学论坛,2023,35 (12):145 - 148.
[2] 张敏。从意象解读入手提升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22 (09):34 - 37.
[3] 刘刚。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路径探索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 (27):22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