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用问题引导创设思考情境
- 悬念式提问:在教学开始时,提出具有悬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在教授李商隐的《锦瑟》时,提问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为什么诗人要提到五十弦的锦瑟,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呢?” 激发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探索兴趣。
- 递进式提问: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和结构,设计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在讲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先问 “诗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再问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内涵。
五、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
选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春望》进行情境教学法应用案例分析。
(二)教学过程
-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描绘安史之乱时期战乱场景的视频,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为理解杜甫的《春望》营造氛围。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你能想象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 讲解环节:
-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展示《春望》诗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诗人杜甫的神态等,帮助学生理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所描绘的情境。
- 角色扮演与问题引导结合:让学生扮演杜甫,想象自己身处战乱中的长安城,看到眼前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慨。然后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当你与亲人长时间分离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他的‘家书抵万金’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文化情境营造: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杜甫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心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 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通过各种情境创设所学习到的内容,总结《春望》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分享在情境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六、结论
(一)研究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通过创设直观情境、体验情境、生活情境、思考情境和文化情境等多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古诗词理解上的困难,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李吉林。情境教学:教育与儿童发展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M]. 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