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国平  迟敏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通过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研究,揭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培养审美能力、传承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语言表达与现代白话文差异较大,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2. 传统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往往侧重于字词解释、诗意翻译和背诵记忆,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对古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学习积极性不高。情境教学法以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能够为古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目的:深入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效果。
  2. 意义:理论上,丰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领域的研究;实践中,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建议,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意识的提升。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诗词意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教学活动。
  2. 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作用,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对古诗词的理解。
  2. 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同化,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现状

  1.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逐字逐句讲解古诗词,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激发。例如,在讲解诗词时,花费大量时间在字词解释和语法分析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情感体验。
  2. 情境创设不足:一些教师虽意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创设的情境与古诗词内容联系不紧密,无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比如,在讲解边塞诗时,简单展示几张边塞风光图片,没有深入挖掘边塞诗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情境流于形式。

(二)学生学习现状

  1. 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古诗词语言晦涩难懂,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地背诵诗词,而没有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
  2. 理解能力有限:学生受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理解困难。如对一些蕴含深刻哲理或反映特定历史背景的诗词,学生难以把握其内涵。
  3. 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学生缺乏有效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只是死记硬背,不懂得如何通过分析诗词意象、意境来理解诗词内容。在面对新的诗词时,缺乏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

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直观情境

  1. 图片展示:教师根据古诗词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例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展示秋天傍晚山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所描绘的清幽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视频播放:对于一些叙事性较强或具有丰富文化背景的古诗词,播放相关的视频短片。如在讲解《木兰诗》时,播放木兰替父从军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二)角色扮演创设体验情境

  1. 角色模仿:让学生模仿古诗词中的人物角色,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情感。如在学习《孔乙己》(虽然不是古诗词,但举例说明角色扮演方式)时,学生模仿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学习《卖炭翁》时,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卖炭翁和宫使,通过表演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宫使的蛮横无理。
  2. 情境再现: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描绘的场景,进行情境再现。如在教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辛弃疾笔下的沙场征战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词人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三)运用问题引导创设思考情境

  1. 悬念式提问:在教学开始时,提出具有悬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在教授李商隐的《锦瑟》时,提问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为什么诗人要提到五十弦的锦瑟,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呢?” 激发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探索兴趣。
  2. 递进式提问: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和结构,设计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在讲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先问 “诗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再问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内涵。

五、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

选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春望》进行情境教学法应用案例分析。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描绘安史之乱时期战乱场景的视频,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为理解杜甫的《春望》营造氛围。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你能想象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2. 讲解环节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展示《春望》诗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诗人杜甫的神态等,帮助学生理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所描绘的情境。
    2. 角色扮演与问题引导结合:让学生扮演杜甫,想象自己身处战乱中的长安城,看到眼前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慨。然后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当你与亲人长时间分离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他的‘家书抵万金’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文化情境营造: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杜甫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心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3. 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通过各种情境创设所学习到的内容,总结《春望》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分享在情境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六、结论

(一)研究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通过创设直观情境、体验情境、生活情境、思考情境和文化情境等多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古诗词理解上的困难,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李吉林。情境教学:教育与儿童发展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M]. 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