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策略分析

刘国平  迟敏

摘要: 本文聚焦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深入剖析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意义,并系统探讨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旨在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在感受散文之美的同时,丰富情感体验,促进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审美情感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 散文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以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2. 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略散文的魅力,无法深入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探究有效的审美情感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目的:探寻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具体策略,提高散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能力。
  2. 意义:理论上,丰富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理论研究,为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实践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散文学习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升语文素养

  1. 增强语言感知力: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培养审美情感能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用词、造句、修辞等,深入体会语言之美。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学生通过感受文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一句中 “偷偷地”“钻” 等词的精妙,提升对语言的敏锐感知,丰富词汇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深化文本理解力:审美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散文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当学生对散文产生情感共鸣时,能更好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学生在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的同时,能更深刻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旧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丰富情感体验

  1. 激发情感共鸣:散文往往饱含作者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可促使学生与作者情感相通。在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学生能从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与愧疚中,联想到自己与亲人的情感经历,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更加珍惜亲情。
  2. 拓展情感维度:不同散文展现多样情感世界,学生通过学习可接触到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怀等丰富情感。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学生既能感受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又能体会到其对生命的赞美与敬畏,拓展自身情感维度,使情感更加细腻丰富。

(三)塑造健全人格

  1. 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情感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形成高雅审美情趣。在散文学习中,学生领略到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等,逐渐摒弃低俗趣味,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2. 提升人文精神:散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追求真理等,通过审美情感培养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杨绛的《老王》,学生在感受作者对老王同情与关爱的同时,也能培养自己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提升人文精神,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三、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偏离

  1. 重知识轻审美:部分教师将散文教学重点置于字词解释、语法分析、写作手法等知识传授上,忽视审美情感培养目标。如在讲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过于强调文中描写秋景的写作手法,而未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情感与审美体验。
  2. 忽视个体差异:教学目标设定未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审美基础和兴趣特点制定分层目标。导致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缺乏深度,难以满足审美需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因目标过高,对审美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二)教学方法单一

  1. 以讲授为主:多数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在分析散文时,往往是单方面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散文的理解与感受,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例如,在分析散文主题时,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自主感悟。
  2. 缺乏情境创设:教学中较少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难以身临其境感受散文意境。如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若仅靠教师口头描述,学生很难真切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其中蕴含的生命力量。

四、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

  1. 明确审美目标: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散文特点,明确审美情感培养目标。如在教授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将目标设定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所蕴含的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培养学生对坚韧品质的审美认同”,使审美目标具体清晰。
  2. 分层设定目标:根据学生审美基础和学习能力分层设定目标。对于审美基础薄弱学生,目标侧重引导其感受散文语言美,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如能找出散文中优美词句并简单赏析;对于中等水平学生,要求理解散文情感表达与主题,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如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对于审美能力较强学生,鼓励进行审美创造,如让他们以散文为蓝本进行创意写作,改写或续写,深化审美体验。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与散文相关的氛围。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播放济南冬天的美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之美,增强审美感知。还可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散文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情感。学习杨绛的《老王》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老王和作者,通过模仿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计富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中的审美要素。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提问 “文中父亲的背影为何如此感人?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背影来表达父子深情的?” 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受情感美,培养审美理解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形成问题链,深入探究散文内涵。如学生提出 “作者在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他的穿着和动作?”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细致观察与深沉情感。

(三)提升学生参与度

  1. 激发学习兴趣:挖掘散文中的趣味元素,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如在学习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时,介绍昆明特色美食及风土人情,引发学生兴趣。开展散文朗诵比赛、散文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如组织班级散文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散文韵律美和情感美,提高学习兴趣。
  2. 加强审美训练:系统传授审美知识,如讲解散文的审美特征、审美方法等。在学习散文前,先介绍如何从语言、意象、意境等方面欣赏散文,为学生提供审美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制作手抄报等。如让学生制作以某篇散文为主题的手抄报,通过收集资料、设计排版等过程,加深对散文的审美理解与创造。

(四)营造审美氛围

  1. 课堂氛围营造: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见解。在课堂讨论中,尊重学生不同观点,给予积极反馈,让学生敢于分享自己对散文的独特理解。教师自身展现对散文的热爱与审美感悟,感染学生。如教师在讲解散文时,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传递对散文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五、结论

(一)研究结论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教学虽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度和营造审美氛围等策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提高散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重视审美情感培养,不断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50 讲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M].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 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 [M].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 叶朗。美学原理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