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现状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现状及应对策略

马丙艳

林州市教育教研中心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期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本文分析了当前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实施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研究发现,虽然劳动教育实践课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推广,但仍存在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建议,以期促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教育改革

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劳动教育实践课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一、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劳动教育实践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这些课程通常包括手工制作、园艺种植、烹饪等内容,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然而,由于地域、学校资源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差异。一些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项目,而一些学校则受限于资源条件,课程内容相对单一。

(二)教学实施情况

在教学实施方面,大多数中小学都采用了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对于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此外,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教学资源投入方面存在不足,如教学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短缺,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情况

从学生参与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实践课持积极态度,认为这些课程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然而,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对于某些劳动项目缺乏兴趣,或者因为课程内容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失去参与热情。此外,一些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存在安全隐患。

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在课程内容上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例如,一些学校的劳动实践课主要围绕手工制作、园艺种植等传统项目展开,缺乏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兴趣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这导致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动力。

(二)教学方法传统,缺乏互动

在教学方法方面,部分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课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或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激励

在评价体系方面,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这导致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同时也无法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此外,一些学校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四)资源投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在资源投入方面,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存在教学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短缺问题。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示课程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工具和材料。此外,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三、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改进建议

(一)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实效性,应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兴趣,引入新兴的劳动项目,如3D打印、编程等;二是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三是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凸显一体化,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学校课程体系。

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在生活德育系列课程基础上开发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农事、劳动创意课程群组,并在三级课程中统整实施,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坚持“常态化”,深化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一是贯通融合。在文化中融入劳育文化,在各类主题活动、走班课程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在学科课程整合中融入劳动教育。二是灵活实施。这是我校劳动课程的实施途径。学习方式上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保证一学期20课时的必修课程;在时间上秉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大小课与长短课相结合;实施空间上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3.确保优质化,课外校外相结合。

采用教学指导项目实践的方式,依托项目驱动,基于真实情境整体设计,进行专项劳动教育,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效果。以红旗渠精神教育中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示范校开展特色劳动实践活动。学校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沟通合作,为学生提供蔬菜种植的实践场所,让我们的孩子亲历实践,参与蔬菜的耕、种、养、收、深度加工等劳动项目。对于这些劳动项目分等级实施,共同项目需要多人参加完成的,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提高项目需要参加人员较少或者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就只安排部分学生参与。形成家长、老师、学生,人人都是课程开发者的良性氛围。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针对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具体而言,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邀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座,分享劳动教育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评价体系,注重个性化发展

为了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应完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二是注重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案;三是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学习反馈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加大资源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为了改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教学条件,应加大资源投入。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教学设备和材料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二是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或培训师;三是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增强劳动意识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大资源投入,落实好劳动教育实践课。

参考文献:

1 莫建忠;徐莉;走向整合创新:城郊小学田园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J];中小学管理;2022年04期

2 赵枫;刘长海;对分课堂: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的有效教学结构[J];上海教育科研;202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