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清 朱江涛 翟秋红
无锡市林业总站,江苏 无锡 214021
摘要:科学绿化理念以生态优先为核心,强调城市园林规划中绿化设计的生态功能和区域适应性。本文系统探讨了科学绿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结合无锡市近年来科学绿化取得的成绩,揭示了城市园林规划中短期效益追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总结了科学绿化理念的实施困境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绿化理念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功能的融合,以及政策引导下科学绿化理念推广等具体路径,借此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功能的提升,为城市生态系统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科学绿化理念;城市园林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S721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空气污染、热岛效应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传统的城市绿化往往仅停留在景观美化层面,忽视了生态功能的整合。科学绿化理念应运而生,强调通过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化设计,达到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功能的目的。无锡市等地的成功案例表明,科学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有效提升空气质量、减少热岛效应,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推动这一理念的普及与应用,政府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及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1、科学绿化理念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1.1科学绿化的核心内涵
科学绿化理念的核心在于将生态学、景观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社会福祉的平衡发展。这一理念强调绿化规划应基于区域自然条件和生态特征,充分考虑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关键生态因子,避免单一的审美化追求。科学绿化还注重植被结构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协同作用,使绿化景观不仅承载环境美化的功能,还能发挥碳汇、降温、防风固沙等生态作用[1]。这种方法论摆脱了传统绿化过度依赖外来物种或大规模铺装的弊端,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2科学绿化理念的发展历程
科学绿化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园林艺术到生态设计的转型。从以观赏为主的造园模式,到20世纪后期强调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运动,绿化规划的思路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全球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科学绿化理念进一步演化,融入了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现代议题。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科学绿化成为城市园林规划的理论核心。这一理念的演进不仅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也是社会对绿色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的体现,彰显了绿化规划的生态责任与时代意义。
1.3科学绿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科学绿化不仅是一种城市美化手段,更是一种助力生态系统健康的系统性工程。它通过合理的绿化布局、原生物种的优先选择和资源高效利用,构建稳定且具有恢复力的城市生态网络。同时,科学绿化还能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通过引导绿色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尤其是在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加剧的城市化背景下,科学绿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使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得以协调统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桥梁。
2、无锡市城市园林规划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无锡市科学绿化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无锡市在科学绿化的推进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城市园林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具体来说,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议题,并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推动了多个园林绿化项目的实施。这些项目不仅关注景观效果,更强调生态功能的增强,力求在绿化覆盖率提升的同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2]。例如,在城区内多地推出“绿色屋顶”和“生态街区”项目,将园林绿化与现代城市功能有机结合,显著提升了空气质量和城市温度调节能力。与此同时,无锡市还加强了绿化技术的创新应用,逐步采用适应性强、生态效益高的植物种类,减少了对水资源的依赖,并通过优化绿化设计,使园林与周围环境更加和谐共生。尤其是在市区的水系绿化项目中,科学绿化理念通过水生植物的引入,不仅优化了水体净化功能,还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更为宜人的生活空间。这些探索性的实践为其他城市的园林绿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无锡市在绿色城市建设中走在了前列。在这些成就背后,无锡市积极推动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形成了政府、企业与市民三方共同努力的局面。通过这些措施,无锡市不仅在短期内取得了绿色空间的量化增长,更在长远的生态保护上实现了突破,展示了科学绿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2.2城市园林规划中的短期效益追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中,短期效益的追求往往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形成了明显的矛盾。许多园林项目的设计过于注重初期的景观效果和绿化面积的快速提升,而忽略了长远的生态效益。这种短期效益导向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植物种类、土壤质量和水文条件等长期影响因素的忽视。通过密集种植快速生长的植物,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美化城市环境,但这些植物在后期可能因为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适应而出现生长不良、病虫害频发等问题,甚至可能加剧资源浪费。此外,这种做法还可能对城市的水文循环、空气质量等生态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园林绿化的可持续性。因此,如何在园林规划中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生态效益,是当前城市园林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3科学绿化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的困境与挑战
科学绿化理念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例如,科学绿化项目往往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但由于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经济回报,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项目推进困难。园林设计和绿化技术的创新应用虽然逐渐发展,但依然存在技术门槛,尤其是在生态修复和可持续种植方面,许多城市缺乏相关技术积累和专业人才,限制了科学绿化理念的有效实施[3]。此外,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仍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部分居民对科学绿化的认知存在偏差,往往更看重景观效果而忽视生态价值,导致绿化理念在推广中的抵触情绪。为克服这些困难,政府必须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绿色项目,同时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此外,更要加强生态环保教育,提升公众对科学绿化理念的理解和支持,通过集中多方力量,共同缓解目前面临的实施困境。
3、科学绿化理念在城市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路径
3.1科学绿化理念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科学绿化理念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展现了其深远的生态效益[4]。无锡市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绿化项目,正是这一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的典范。例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硬化地面面积增大,水泥和沥青等材料的热量吸收导致城市气温上升,形成了热岛效应。无锡市的多个绿化项目,如锡澄运河公园、太湖岸线环境整治工程和西太湖湿地公园建设,都是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来减缓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通过科学规划和植物的合理配置,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景观质量,更通过绿植的蒸腾作用降低了城市温度。据无锡市的环保监测数据显示,在绿化覆盖较高的区域,夏季温度比周边硬化地面区域低了约3-5摄氏度,极大缓解了热岛效应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这种将绿化与气候调节功能结合的做法,提升了城市的生态适应性,也为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应对策略。科学绿化理念的实施还加强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无锡市通过在多个公园和湿地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多种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例如,蟠龙山公园的绿化项目,通过多样化的植被配置,吸引了本土鸟类和昆虫的栖息,极大提高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此类项目不仅实现了景观的美化,更通过提供多样的栖息地,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这对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2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功能的融合
在城市园林规划中,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功能的融合代表了一个从传统景观设计到生态系统服务理念的转型。绿色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美化的工具,更是提升城市生态功能、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5]。例如,无锡市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重点绿化项目,致力于通过生态设计提升环境质量。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便是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对大运河沿线的绿化带进行优化,不仅增强了景观效果,也有效改善了水质,调节了周边微气候。沿运河绿化带的生态功能并不限于美观,它们通过湿地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引入,起到了水体自我净化的作用,同时减少了沿线城市的热岛效应。这样的绿色基础设施,使得城市绿地不再单纯是装饰,而是具有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等多重功能。此外,绿色基础设施还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无锡市的长江两岸造林绿化项目便是典型案例之一。在这一项目中,城市沿长江两岸的大面积植树造林不仅增强了区域的生态稳定性,还为本地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通过种植本土树种,项目有效修复了沿江生态环境,并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碳吸存能力。这些森林和绿带不仅作为城市生态屏障,阻挡了污染源的进入,还通过碳固定作用帮助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与此同时,植被的合理配置减少了河岸的土壤侵蚀,增强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功能融合,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3.3政策引导下科学绿化理念的推广
政府在科学绿化理念的推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政策法规、财政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导,为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无锡市的多个绿化项目,如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正是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的成功实践。这些项目不仅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反映了政策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提出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必须遵循的生态标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例如,针对绿化覆盖率的要求,市政府推出了奖励政策,对于符合标准的绿色项目提供财政补贴,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给予更高的支持。这些政策的出台,直接促使了科学绿化理念的广泛应用,为无锡市带来了更加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除此之外,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技术支持同样是政策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绿化的实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园林绿化人才。因此,政府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设立绿化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专业课程和研究项目,推动了人才的培养与技术创新
[6]。无锡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市政府支持的园林绿化培训计划以及与地方大学联合开展的生态设计课程,为培养高素质园林设计人才提供了平台。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人才的专业能力,也促进了科学绿化理念在各类园林项目中的深入应用。通过政策的引导与实践,科学绿化理念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推动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科学绿化理念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优化城市绿化结构,合理配置绿地和植物种类,城市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缓解热岛效应,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锡市的多个绿化项目为这一理念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借鉴。尽管当前科学绿化的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理念的长远发展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未来,随着绿色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科学绿化将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也将显著提升城市园林规划的整体水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参考文献
[1]余郁华.面向多样性的珠海市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现状与发展规划[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27(11):194-197.
[2]方杰.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7):217-219.
[3]丁格根其尔,德力格尔,宝巴特.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园艺,2024,47(06):175-177.
[4]赵淑琴,罗睿讷.对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4(04):82-84+88.
[5]徐明娟.创建精品工程背景下园林工程绿化及养护管理[J].新农民,2024(08):93-95.
[6]曹书娟,郝凤,孔维汉,李文玲,刘君仁.城市科学绿化助力生态平衡[J].河南林业科技,2022,42(03):42-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