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 天门 431729
摘要: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无砟轨道凭借其稳定性高、耐久性强等优势,成为高铁轨道结构的重要选择。本文深入探讨高铁无砟轨道的施工要点,详细分析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旨在为提高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质量、保障高铁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通过对各施工环节的剖析,明确关键技术参数和质量控制要点,以期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要点;质量控制
引言:高铁作为现代高效的交通运输方式,其轨道结构的性能直接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稳定性。无砟轨道以其少维修、高平顺性等特点,在高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复杂,对施工精度和质量要求极高。因此,深入研究其施工要点和质量控制方法至关重要。
1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要点
1.1底座板施工
底座板是无砟轨道的基础结构,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轨道的稳定性。施工前,需对路基或桥梁基础进行验收,确保基础平整、坚实,满足设计要求。测量放线时,应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精确确定底座板的位置和高程。
混凝土浇筑是底座板施工的关键环节。在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和浇筑温度。配合比应根据设计强度和施工环境进行优化设计,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坍落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避免出现离析、泌水等现象。同时,控制浇筑温度,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应力产生裂缝。一般来说,浇筑温度宜控制在5-30℃之间。
振捣作业要均匀、充分,确保混凝土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振捣时,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按照一定的间距和深度进行振捣,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出现气泡、泛浆为准。
1.2轨道板铺设
轨道板的铺设精度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平顺性。在铺设前,应对轨道板进行检查,确保其外观质量、尺寸精度符合设计要求。轨道板的运输和吊运过程中,要采取防护措施,防止轨道板受损。
轨道板粗铺时,利用专用的铺设设备将轨道板大致定位在底座板上。粗铺位置应尽量准确,为后续精调留出合适的调整余量。精调是轨道板铺设的关键工序,采用高精度的测量系统,对轨道板的平面位置、高程和水平度进行精确调整。调整过程中,通过专用的精调装置对轨道板进行微调,使轨道板的各项参数满足设计要求。精调精度要求极高,平面位置偏差控制在±1mm以内,高程偏差控制在±0.5mm以内。
1.3CA砂浆灌注
CA砂浆是无砟轨道的关键组成部分,起到缓冲、调整和支撑的作用。CA砂浆的原材料质量至关重要,水泥、乳化沥青、砂等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配料,采用专用的搅拌设备进行搅拌,确保CA砂浆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灌注前,对轨道板与底座板之间的间隙进行清理,确保无杂物、积水。灌注过程中,控制灌注速度和压力,保证CA砂浆均匀填充间隙,避免出现空洞、气泡等缺陷。灌注完成后,对CA砂浆的表面进行抹面处理,使其与轨道板底面平齐。同时,做好养护工作,养护期间避免轨道板受到扰动。
2高铁无砟轨道质量控制方法
2.1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的基础。首先,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会审,熟悉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解决。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使其熟悉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掌握关键技术要点。加强原材料和构配件的质量控制。对进场的原材料和构配件进行严格检验,检查其质量证明文件、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要求,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和构配件严禁用于工程施工。
2.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上一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例如,底座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其强度、平整度、高程等指标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轨道板铺设。加强测量监控,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3施工后质量控制
施工后,对无砟轨道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验收。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轨道的几何尺寸、平顺性、结构强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对整改后的质量进行复查,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做好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为后续的运营维护提供依据。
3工程案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高铁线路全长500公里,其中采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段落长度为350公里。该线路穿越多种地形地貌,包括平原、丘陵和桥梁等,其中桥梁占比达到40%。在平原地区,地基土主要为粉质黏土,需要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在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对轨道的平顺性要求更高;在桥梁地段,需要确保轨道与桥梁结构的协同工作。该工程所在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为15℃,这些因素对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
3.2施工要点实施情况
在底座板施工过程中,针对平原地区的粉质黏土地基,采用CFG桩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严格控制基础处理质量,CFG桩的桩长、桩径、桩间距等参数符合设计要求,桩身完整性和单桩承载力经检测全部合格。在混凝土浇筑工艺方面,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增加粉煤灰和矿粉等掺合料的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
在轨道板铺设方面,利用高精度测量设备进行精调,采用全站仪和轨道精调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对轨道板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进行精确测量和调整。在测量过程中,每个轨道板设置6个测量控制点,确保测量精度。
CA砂浆灌注时,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对每批次进场的水泥、乳化沥青、砂等原材料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在灌注工艺方面,采用专用的灌注设备,通过精确控制灌注速度和压力,保证CA砂浆均匀填充间隙。灌注过程中,安排专人对灌注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灌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检测,CA砂浆填充饱满、密实,无空洞、气泡等缺陷。
3.3质量控制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施工要点和质量控制方法,该高铁无砟轨道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轨道几何尺寸偏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轨道平顺性良好,经轨道精测小车检测,轨距、水平、高低等几何尺寸偏差均符合设计要求,轨道高低不平顺在10m弦长内最大偏差为0.8mm。轨道结构强度经静载试验检测,满足设计要求,能够承受列车的动荷载作用。在后续的运营过程中,轨道结构稳定,未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列车运行平稳,旅客乘坐舒适性良好,为列车的安全、高速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结论:
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要点涵盖底座板施工、轨道板铺设和CA砂浆灌注等多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对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严格控制施工前、施工过程和施工后的质量,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优化的施工工艺和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无砟轨道的施工质量。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为我国高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凡.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20(19):47-48.
[2]陈文军.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方法[J].大武汉,2024(2):289-291.
[3]钱晓.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城市住宅,2020,27(8):172-173.
[4]李想.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14):1397.
[5]平强.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5):747.
[6]周禄.高铁无砟轨道的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