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张月

焦作市第一中学  454450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增多。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关键环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标背景下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高考政策、教学条件、教育观念等多方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有效落地,更好地普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在研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20新课标)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课堂实践等方法,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总结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 20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1]

20新课标指出要发展面向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系统性框架。信息技术科学核心素养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

发展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应在综合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学生特点、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观,建构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体系,设置必修课程、选择性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多元需求课程结构,通过信息化学习情境、项目设计和实施、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等学习活动渗透项目式学习方法,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人。

二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对象是高中在校生,从课堂上调研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选题,了解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年级、学校所在地区和班级等,旨在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感受,使调研结果更客观;第二部分是多选题,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课堂积极性等方面调研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回收313份有效问卷。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调查,如图1讲授法和演示法被更多使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和其它占比较少,表明20新课标虽提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项目式和探究式教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并非如此。

图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方法统计

图2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方式

图3 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果

由于受高考政策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学时少、任务重、课程在学校不受重视、教师处于边缘地带等问题。整体来说老师的教学和研究热情不够,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创新,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采用讲授式教学,简单向学生传授知识[3],甚至满堂灌,教学上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很有限。

高中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方式调查如图2,学生通过老师讲解学习的有96.81%,实践操作的有81.47%,自己看书学习的为33.87%和同学讨论交流的为41.21%,其它为0.64%。可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处在听老师讲、看老师操作、自己练习程序的状态。

对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如图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选择一般的人为34.19%,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分别为24.92%和28.75%,整体来说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果并未达到预期。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为,一是学生从心态上未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还有甚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玩游戏、浏览网页等,信息技术课就是休闲娱乐课。二是老师传统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上课就是听讲。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时间,没动力深入研究课程内容。

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改进建议

虽然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未纳入高考,但作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一科,是培养国家信息化人才的基础。要想改变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校层面,应站在长远的角度,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负责,尽量创造条件实施素质教育,保证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4]

信息技术教师层面,尽量争取学校的支持,学科教师内部要积极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开展更富有特色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同时要认真研读和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其具体要求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另外,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科创类竞赛,在参赛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耐心、毅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甚至有可能为学生升学做贡献。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引导[5]。教师要想办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效果好,课堂效率才更高。这要求教师要将20新课标强调的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引入到课堂中,充分做好课堂准备,设计形式丰富的课堂内容,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同时可将多种教学方式结合,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合作、探究和一个个小任务完成中,高效完成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

四 结语

总之,要实现20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教师要做到认真研读20新课标,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提升专业素养。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争取让信息技术课堂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9.

[3]于洪霞.中学时代[J].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探讨.2013(18)

[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键在实践落实——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https://www.sohu.com/a/75615673_387173

[5]蓝均政.教育信息技术[J].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