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域下:推动教师内生专业成长的多维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3

生命视域下:推动教师内生专业成长的多维策略

陆丽丽   彭海华

温岭市太平小学   317500

【内容摘要】学校面对教师梯队不合理、职业倦怠等问题,秉持生命教育理念,将教师内生成长置于核心位置,构建教师内生式专业成长培养体系,通过多维度的策略,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提升其专业素养。通过任务驱动,如开展经典阅读、课程建设、课堂改进和技术赋能活动,递推内生发展;借助 “一研两堂三化四系” 策略体系,确保生命成长;发挥课件设计大赛、平台应用、课堂教学评比等研训成效,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动力,提升专业素养,实现教师在生命视域下的内生式专业成长。

【关键词】 生命视域  教师  内生式  专业成长  策略

我校创建于1994年,现已成为拥有一校(总校)两区(东部港湾校区、紫荆校区)的教育集团,走出了4位特级教师,培养了9位台州市名师,5位温岭市名师,还培养了12位正职校长,6位副校长。学校不停地输出人才,却由于教师超编,前五六年没有新进教师,由此造成教师梯队不合理。目前,全校教师平均年龄约41岁,老师的职业倦怠感已成为校园不争的事实。老师们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工作热情消减,创造力锐减。因此,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生命活力便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秉持生命教育的理念,进行顶层设计,提出了生辉教师的培养目标,即打造“谦谦君子 煜煜生辉”的教师形象,并架构了促进教师内生式的专业成长的培养体系(图1),通过任务驱动,策略创新,成效发挥促使教师内生式的专业成长。

1740362062147

一、利用任务驱动,递推内生发展

1.经典阅读:教师在自觉自省中成长

学校对图书馆进行了精心设计,专门开辟了教师休闲读书吧,营造优美恬静的阅读环境,让教师乐于到图书馆来阅读。学校提倡“非经典不读”,强调阅读的品质。开展每月 “领” 读一本书活动,由校长领读,并利用中午时间开设 20 分钟的 “悦读时光”,促使全体师生共同沉浸于阅读之中。学校还依托校内“遇见·预见”啃读坊、“清源”啃读坊,不定期组织形式丰富的读书活动,阅读沙龙、主题朗诵、心得分享、情境模拟等,为教师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开展寒暑假阅读网络打卡,借助微信平台,建立教师朗诵群。通过“喜马拉雅”或“为你读诗”平台发布作品,进一步推动老师们焕发生命朝气,激发成长内驱力。

  1. 课程建设:教师在开发设计中成长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将其视作促进教师内生成长的关键驱动力,借由课程建设撬动教师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成长内驱力,让教师主动回归自我发展的轨道。总校全力打造 “生长课程”,东部校区精心搭建 “翼课程” 框架体系,大力倡导每位教师积极投身课程研发。教师深度参与其中,不断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持续挖掘自身潜力,有力提升了课程设计与创新能力。此外,东部校区积极建设十大校外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元的实践场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教师们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对教育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在课程开发设计中,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

3.课堂改进:教师在实践探究中成长

学校积极践行生命教育理念,大力开展生本课堂的探索,全力倡导 “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 的先进教学理念,并精心构建了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图2)。

1740361996663教师们以课堂改进为重要突破口,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教学。他们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而实现课堂的革新,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最终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们在更加自主、高效的课堂中收获知识、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实现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生本课堂教学的转变,在实践探究中不断成长进步。

4.技术赋能:教师在技能运用中成长

学校通过技术赋能教育,助力教师在实操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学校在硬件设施与培训资源上大力投入,打造了智慧教学示范教室,为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激发教师探索新技术的热情。开展了系列化的技术培训活动,与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开展鸿合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邀请阿里钉钉的专家来校,开展“钉钉未来校园基础功能的使用” 培训,自主开发智慧太平钉钉管理平台,提升学校智慧管理的效能。

二、借助策略体系,确保生命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需要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激发教师内驱力,学校以“一二三四”也就是“一研两堂三化四系”为研修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一研”——做好一项微型课题研究

学校在抓细“三级”课题的结题与立项工作,抓实“三级”课题的研究实践工作的同时,按照“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思路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人人手头都有一项自己的微型研究课题,并始终坚守以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导向,引领教师从小问题的解决中走向教育科研的大境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也促进了教师内生式的专业发展。

2.“两堂”——抓好“太平课堂”和“太平讲堂”活动

(1)太平课堂,让教师立足校内,走向校外

我校拥有一批市内外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学校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全方位地开展就地培训。通过共同参与、研讨、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辐射作用,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2)太平讲堂,让教师立足草根,走向名家

太平讲堂,涉及教师方方面面的问题交流。以一个个身边的案例,促使老师们在无形之中被熏陶,大家就是这样沉浸在生命成长的气息中,互相感染,积极向上,共同提高。同时学校也邀请了一些从本校出去的本土化的专家,他们对校本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可以架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育理论之间的桥梁,可以帮助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三化”——夯实“青蓝催化工程、名师孵化工程和青泥养化工程”

(1)实施“青蓝催化工程”,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青蓝工程活动的重心就是抓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因此,学校开展青年教师“素养提升”活动,促进教师的个人素质发展。老师们在反思与重建中充分吸收各种资源,并创生性地让这些资源成为成为精神重建和实践的养料,从而走上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道路,成就了自我生命成长的过程。

(2)实施“名师孵化工程”,搭建骨干教师的再成长平台

建设好学校干部队伍和骨干队伍,既是学校工作目标的需要,更是提高在职培训质量的需要,学校把两支队伍的培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是管理层,突出岗位练兵、岗位增效。加强中层领导班子建设。二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他们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精神面貌。同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要求骨干教师采用“一徒多师”的方法,允许一个青年教师寻找多个师傅作为自己的带教老师,并提出具体要求,达到实效。

(3)实施“青泥养化工程”,激发普通教师的工作热情

学校以教师发展为本,对普通教师的培训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制订“自我发展”计划,同时为配合此项活动,开展了主题构建系列活动。通过主讲人先写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难点,易错的地方及每一课时的预案,组员讨论、交流、实践这样的“合作——探究——提升”互助式“三级备课制”形成了“集体备课专人讲,轮流执教见专长”的和谐、互动、有效的研讨氛围。

4.“四系”——健全校本研修管理体系、内容体系、策略体系、保障体系

(1)健全长效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

学校全面梳理并健全校本研修制度,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监督考核小组等,在原有的一些常规性制度,特别制定了学校教师队伍梯队培养制度。对全体教师以教龄进行分层、分类培训,按“入职教师、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以获奖荣誉分类,按“名优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策略;以分工进行分类,按“班主任队伍、中层管理队伍、后勤服务队伍”进行相关专题培训。如此,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得到专业的发展,都能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从而激发自我的不断提升。

(2)构建全面的校本研修内容体系

在培训的内容上,学校重视从多方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二是重视教师专业技能提高,三是重视教师专业文化进修,四是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能提升,通过培训,达到“骨干教师示范、青年教师过硬、中年教师过关、老年教师适应”的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探索灵活的校本研修策略体系

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学校一边培训一边探索一边总结;在开展校本研修时,灵活运用,不断提高研修效果,基本采用并形成了以下一些研修策略:专题讲座式、互动研讨式、主题研究式、重点跟踪式、交流座谈式、同伴联动式、交流座谈式、课题带动式等,从而,促使每一位老师的专业发展。

(4)完善坚实的校本研修保障体系

学校努力完善保障体系,开辟专用培训教室,设置专门培训时间,同时,学校在教师研修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给每位教师征订报刊,并不定期指派教师外出培训,回来进行观点报告,通过多方培训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三、发挥研训成效 ,助力生命成长

1.课件设计大赛促思

为了更好选拔市比赛的课件,学校进行优秀课件和微课程选拔,内容涉及课堂教学、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学习方法等十多个主题。教师们积极响应,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和微课程。评选出的优秀课件作品,不仅代表了学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较高水平,还被择优选入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这些优质资源为全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范例,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让更多教师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2.平台应用助教促学

学校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融合到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如资源共享、在线协作学习、智能辅导等;通过资源共享提升备课效率,通过智能化的学习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提高学习效果。如:开发了魔方网盘:促进备课共享与优化,其中,个人空间用于存储个人所需的文件资料。共享空间,学校根据需要各科室需要创建各个子空间,方便团队协作。此外,还有网络精品资源,支持在之江汇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搜索资源。 教学资源库,便于学校老师贡献精品资源至资源库。老师们使用智慧学伴:提升作业管理与效能,用“智慧笔”进行批改,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为教师的精准辅导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减少重复劳动。

3.课堂教学展示促长

课堂教学展示,是推动教师内生式成长的关键引擎。学校借助区级教学评比活动平台,在全校开展校级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要求校级课堂教学评比全员参与,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所研修的至少一个微能力点。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教师学习、使用微能力点的积极性,推动了课堂质量。同时,通过开展送教下乡、实验学校教学联谊等多种形式,给老师们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让送教的学校和接受送教的学校的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到讲课、评课活动中,探究教学技巧和方法,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教育的快乐。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带动起来了,从而再次急速了教师的成长,使老师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一年来,学校立足实际,剖析教师的工作现状,从唤醒教师生命自觉入手,层层推进,强调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让教师自主寻求专业发展的“生长点”,激发教师生命活力,促使教师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将外在的学习逐渐“内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所必备的知识能力,进而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老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喜人。老师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讲座100多节,撰写的论文、案例等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公开发表近100来篇,其中《中国教育报》4000字长文《让生命之花绽放 砥师生共同成长》报道介绍学校生命教育教育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宇,刘悦.基于专业共同体的教师内生成长模式探索 [J]. 教师发展研究,2024,15 (2):18-26.

[2] 赵刚,孙晓.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内生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J]. 高等教育论坛,2024,28 (1):45-55.

[3] 王强,陈红.乡村教育振兴中教师内生动力提升路径 [J]. 农村教育研究,2023,30 (4):30-38.

[4] 刘梅,周亮.基于反思性实践的教师内生式发展案例研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42 (5):15-25.

[5] 李明,王丽.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内生式发展的策略研究 [J]. 教育技术学刊,2023,45 (3):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