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县熊绎中学 441600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的当下,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数学习题课作为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环节,其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至关重要。本文深入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理论与实际教学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习题课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分析当前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现状入手,提出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策略,并结合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内容进行实例说明,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助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习题课教学设计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初中阶段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型期,数学习题课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提升思维能力和培养核心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习题选择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过于注重解题结果而忽视思维过程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有效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习题选择缺乏科学性
部分教师在选择习题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要么选择的习题难度过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习积极性;要么习题过于简单,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章节的习题课中,有些教师选择了大量竞赛级别的几何证明题,对于基础尚未扎实的学生来说,解题难度过大,难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数学习题课上,教师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解题思路和方法,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习题课为例,教师往往直接讲解函数图像与性质相关的习题,而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函数图像、总结规律,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题目解法,没有真正理解函数的本质。
(三)忽视学生思维过程
许多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过于注重解题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没有深入分析错误原因,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偏差。例如,在讲解八年级数学中的分式方程应用题时,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答案,而对于学生在设未知数、列方程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混乱问题没有及时引导和解决,导致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仍然容易出错。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设计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习题选择策略
紧扣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选择能够有效巩固知识点、培养核心素养的习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需要学生通过多次证明全等三角形来得出结论的习题。如: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求证:∠DAE=∠BCF。这道题需要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多次推理证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关注学生差异: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习题选择应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题针对中等水平学生,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拓展题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习题课中,基础题可以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求斜边长度;提高题可以是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如计算梯子靠墙的高度等;拓展题可以是探索勾股定理在三维空间中的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教师应选择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习题。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习题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调查本校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绘制统计图。通过这样的习题,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核心素养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习题课为例,教师可以给出一道关于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综合题,如: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AB=CD,∠A=60°,点 E、F分别在AD、BC上,且AE=C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思路,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想法,不断完善解题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比如在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习题课中,对于因式分解的题目,教师可以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观察这个式子,你觉得可以用哪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直观想象素养。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反比例函数图像随k值变化的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函数性质,提升直观想象能力。
(三)注重思维过程培养核心素养策略
鼓励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在习题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对于正确的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对于错误的思路,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偏差。比如在八年级数学的几何证明题讲解中,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并讲解思路,然后全班共同讨论。
开展错题分析活动:定期组织错题分析活动,让学生整理自己的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分类总结。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强化训练。例如,在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的习题课中,针对学生在二次根式化简和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如忽略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运算规则错误等,进行专项错题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反思总结能力:引导学生在完成习题后进行反思总结,思考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和方法,是否还有其他解题思路,通过这道题自己有哪些收获等。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的习题课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在解决轴对称相关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添加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反思总结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结束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习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数学习题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习题课中不仅巩固知识,更能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设计,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巩平文.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研究,2024 (3): 45 - 48.
[2]韩伟.初中数学习题课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创新论坛,2023 (12): 76 - 79.
[3]吕思琪.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4 (5): 22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