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安福县第二中学 343200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意义重大。本文聚焦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情境教学模式构建,深入剖析当下文学类文本教学现状及问题,阐述情境教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从创设多样化情境、设计情境驱动问题、开展情境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构建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教学实践案例展示其成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核心素养;情境教学模式
引言
文学类文本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语言、文化和情感内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质载体。然而,传统文学类文本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培育,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境教学以其生动性、直观性和体验性等特点,为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带来新契机。通过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情境中实现语言实践、思维拓展、审美感悟和文化传承,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偏离核心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文学类文本教学目标设定仍侧重于字词解释、语法分析和文学常识记忆,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一些教师仅关注文中人物外貌描写字词的讲解,以及贾府建筑布局等知识的传授,未能引导学生从语言艺术、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多维度深入探究文本,偏离了核心素养培养方向。
(二)教学方法缺乏情境创设
传统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上缺乏生动情境的创设,学生难以身临其境感受文学作品魅力。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若只是单纯讲解文中修辞手法、景物描写特点等知识,而不借助图片、音频等手段创设月下荷塘的情境,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笔下荷塘的静谧之美,无法深入理解作者情感,不利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
(三)学生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
文学类文本教学中,部分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参与度低。小组讨论等活动常流于形式,学生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究空间。例如在《祝福》的教学中,教师直接给出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结论,未引导学生自主从文本细节挖掘人物性格特点,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思维发展与提升受限。
二、情境教学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
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语言运用场景。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创设话剧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学生在台词对话中,不仅加深对剧本语言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二)推动思维发展与提升
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如在教授《拿来主义》时,教师创设文化交流情境,提出当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学生在分析思考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剖析文本观点,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得以提升,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深化审美鉴赏与创造
情境教学使学生更易感受文学作品审美意蕴。学习《琵琶行》时,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展示相关画作等创设情境,学生能更直观感受琵琶女演奏的美妙旋律,体会诗歌意境美、音乐美,激发审美情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进而在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中实现审美创造。
(四)助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类文本承载丰富文化内涵。在《赤壁赋》教学中,教师创设古代文人雅集情境,介绍当时文化背景,学生能更好理解文中蕴含的道家思想、文人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情境教学模式构建
(一)创设多样化情境
生活情境创设:结合生活实际,将文学作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教授《故都的秋》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秋天景色,对比文中北平之秋。学生通过分享生活体验,更易理解作者对故都秋的独特情感,拉近文本与学生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情境创设: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学习《蜀道难》时,播放蜀道险峻风光视频,配以激昂古典音乐,学生能直观感受蜀道之难,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增强学习体验。
角色扮演情境创设:让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角色。在《窦娥冤》教学中,学生扮演窦娥、张驴儿等角色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演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作品情感与主题,提升语言与表演能力。
(二)设计情境驱动问题
问题紧扣核心素养:设计问题要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提问“从林黛玉语言动作描写中,如何体现她寄人篱下的心理?这反映了古代贵族家庭怎样的文化特点?”此问题既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描写,又促进思维拓展与文化理解。
问题具有层次性: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学习《项链》时,先问“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经历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再问“这些变化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促进人物形象分析;最后问“小说主题对当下社会有何启示?”提升学生思维深度与文化感悟。
(三)开展情境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小组合作。在《边城》教学中,创设“边城文化旅游推广”情境,让小组合作设计宣传方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小说文化内涵,提升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创意写作活动:结合情境开展创意写作。学完《沁园春・长沙》后,创设“校园秋景”情境,让学生模仿词作进行创作。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所学诗词技巧,锻炼语言表达与创新能力,实现审美创造。
四、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情境教学实践。旨在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改变传统教学枯燥低效现状。
(二)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段,创设影视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展示风雪交加的图片,配以寒风呼啸音频,营造紧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林冲所处环境。
问题驱动:提出问题“林冲在山神庙中听到陆谦等人对话后,心理发生了怎样变化?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转变?从小说情节发展看,这一转变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挖掘人物性格与主题。
实践活动: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编写林冲内心独白剧本,并进行表演。学生在合作编写与表演中,深入理解林冲复杂情感与反抗精神,提升语言运用与表演能力。
(三)教学效果
通过此次情境教学实践,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对小说理解更深刻。在后续写作与阅读练习中,学生语言表达更生动,思维更活跃,审美与文化素养也有所提升。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学习兴趣显著增强,认可情境教学模式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情境教学模式构建,是适应教育改革、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教学现状问题,明确情境教学重要作用,构建多样化情境创设、情境驱动问题设计和情境实践活动开展的教学模式,并经教学实践验证其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优化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定帆.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24 (12): 36 - 38.
[2]李伟山.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情境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J].教育科学论坛,2023 (9): 45 - 47.
[3]刘介文.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 (7): 25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