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位点保存对牙周病患者牙周状况影响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拔牙位点保存对牙周病患者牙周状况影响的效果评价

康爽

荆门市人民医院,荆楚理工学院附属荆门市人民医院

邮编:448000

【摘要】目的:探究拔牙位点保存对牙周病患者牙周状况影响的效果。方法:202112月至20246月我院收治的80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拔牙后种植修复拔牙位点保存结果:种植效果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拔牙位点保存在牙周病患者中,可以强化牙槽骨条件,降低种植手术操作难度,减少因骨量不足对周围组织的过度牵拉、损伤,术后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紧密,炎症反应轻,值得参考。

【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牙周病;牙周状况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等牙周组织[1]。其发病根源多与牙菌斑中的细菌滋生密切相关,这些细菌及其产物长期附着在牙齿表面,持续刺激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2]。初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患者在刷牙或进食时,会发现牙刷上或食物上带有血丝,若未及时干预,炎症进一步发展,牙龈逐渐萎缩,导致营养摄入受限[3]本研究主要以我院于202112月至20246月收治的80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拔牙位点保存,并得出最终满意结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我院202112月至20246月收治的80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4.14±4.05)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3.01±4.13)岁。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拔牙后种植修复。

观察组实施拔牙位点保存。即:首先要把握好拔牙时机,一般选择在牙周炎症得到基本控制后进行,此时牙龈红肿消退、出血减少,可通过牙周探诊、影像学检查等评估炎症状态。拔牙过程需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对牙槽骨和周围组织的创伤,使用微创拔牙器械,轻柔地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避免过度撬动、撕扯牙槽骨。拔牙后立即进行位点保存操作,在牙槽窝内植入骨替代材料Bio-Oss骨粉,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为新骨生长提供支架。植入时要确保材料均匀填充牙槽窝,恢复牙槽骨的原有形态。随后覆盖生物膜Bio-Gide生物膜,可防止软组织过早长入牙槽窝,为骨组织再生创造封闭稳定的环境。术后护理同样关键,患者需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漱口水轻轻含漱,避免用力漱口导致材料移位。短期内避免患侧咀嚼硬物,防止外力压迫牙槽窝。在愈合期间,按医嘱定期复诊,通过X光检查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若发现异常,如骨粉吸收过快、感染迹象等,及时处理,以确保拔牙位点成功保存,为后续的修复治疗,如种植牙等,打下良好基础。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种植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分析,采用t/X2值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种植效果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38/40),对照组为75.00%30/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的种植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种植优良率%

观察组

40

21(52.50)

17(42.50)

2(5.00)

38(95.00)

对照组

40

16(40.00)

14(35.00)

10(25.00)

30(75.00)

X2

/

/

/

/

6.274

P值

/

/

/

/

0.012

3讨论

常规拔牙后,牙槽骨由于失去牙根的刺激,加上炎症残留等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吸收、萎缩,导致牙槽骨高度、宽度降低,这不仅增加了后期种植手术的难度,还可能因骨量不足需额外进行骨增量手术,延长治疗周期、增加患者痛苦与费用[4]。而拔牙位点保存能在拔牙后即刻干预,通过植入骨替代材料并覆盖生物膜,有效维持牙槽骨的原始形态与骨量,为后续种植牙提供充足稳定的骨支撑,简化种植流程[5]并且常规种植修复往往要等待拔牙创口完全愈合,牙槽骨稳定,这通常需要数月之久,期间患者缺牙状态持续,咀嚼功能受限,影响生活质量。拔牙位点保存可加速创口愈合进程,缩短骨愈合时间,使得患者能更早地接受种植手术,更快恢复牙齿功能,减少缺牙对日常饮食、言语交流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种植效果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主要得益于拔牙位点保存通过创造适宜的骨再生微环境,有效缩短骨愈合时间,让患者能提前数月迈进种植手术阶段,更快恢复牙齿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在牙周病患者中,相较于实施常规拔牙后种植修复而言,实施拔牙位点保存能在拔牙后第一时间介入,将骨替代材料精准植入牙槽窝,像常用的

Bio-Oss骨粉,其与人体骨组织成分相近,能有效模拟骨生长环境,为新骨形成搭建稳固支架,同时覆盖生物膜阻挡软组织过快侵入,维持牙槽骨原有形态与体积,为种植牙提供坚实、规整的根基,确保种植体植入后初期稳定性良好,极大提升种植成功率。

综上所述,实施拔牙位点保存在牙周病患者中,可以强化牙槽骨条件,降低种植手术操作难度,减少因骨量不足对周围组织的过度牵拉、损伤,术后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紧密,炎症反应轻,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洁. 拔牙位点保存对牙周病患者牙周状况影响的效果观察 [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3, 40 (02): 147-148.

[2]徐乐乐,董凯杰,毕佳慧,. 重度牙周炎拔牙位点保存前牙周治疗研究 [J]. 中国医疗美容, 2021, 11 (12): 63-67.

[3]刘珍辉,胡文杰. 拔牙位点保存创口封闭方式的临床进展 [J].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1, 26 (05): 322-327.

[4]韦宁,徐涛,胡文杰,. 对伴上颌窦底骨缺损重度牙周病变磨牙实施微创拔牙及拔牙位点保存的初步探索(病例系列研究) [J].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1, 26 (02): 96-101.

[5]张浩筠,危伊萍,胡文杰,. 重度牙周炎患者磨牙的两种拔牙位点保存后种植修复6年随访报告 [J].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1, 26 (01): 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