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新江中学 邮编:512628
摘要:“德育为先”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倡导的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理念与原则,德育本身的隐性特点使学校很难对学生行为进行科学评价。德育学分制的出现恰好使学生有了另一个衡量自身表现的标准,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学分制可以避免因班主任或班干部的主观意志影响而做出缺乏客观性的评价,从而使德育评价更加客观、公正、科学。鉴于此,初中班主任应将“德育为先”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班级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基于德育学分提升初中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德育学分的初中班级管理作用及策略。
关键词:德育学分;班级管理;德育评价
引言:学生德育评价是彰显学校德育成效的有效手段,德育学分制旨在将学生的德育表现转化为具体的学分,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临着更多的干扰性因素,初中班主任要将德育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确保学生在德育学分的框架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初中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原则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德育学分制评价主体不仅限于教师,还应包括家长、学生本人、科任教师、社区人员等,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种合力,避免单一评价主体的局限性。
(二)评价内容课程化
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将德育目标、内容、评价标准等纳入课程体系,制定具体的德育学分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教育与引导,使德育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三)评价结果多样化
实施德育学分制需要确保评价内容全面覆盖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通过多个平台或渠道及时反馈学生的德育表现,对表现优异学生及时表彰,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四)实施过程正向化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应注重奖励机制,多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应采取教育为主、引导为辅的原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
二、基于德育学分的初中班级管理作用
(一)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德育学分的引入为班主任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使班主任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学生表现,更科学、规范地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可以通过德育加分和减分机制,激励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主管理能力。例如,通过设立文明督导员、环保使者等岗位,可以使得德育学分制度与班级文化建设相互促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制定完善的班规和德育加分减分制度,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从而在日常行为中注重德育表现,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习惯。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能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养成的同步发展,从而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素质拓展等方面取得均衡发展,为未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三)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创新
德育学分制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引入德育学分运行机制,学校可以不断探索和完善德育学分制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学校还可以在德育学分制度背景下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形式,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基于德育学分的初中班级管理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德育学分的评价应注重量化管理,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课堂纪律、集体活动参与情况等细化为具体的评分标准,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细则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具体来说,班主任需要明确德育学分的核心目标,即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品德方面,班主任可以将抽象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爱护校园设施、不说谎、不作弊等;在劳动教育方面,可以将德育标准细化为:主动承担教室清洁任务、在劳动过程中认真细致、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改进方向,同时也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中,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需要注意的是,为确保德育评价透明度和公正性,班主任可以每日或每周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分,并及时公布,确保学生的德育表现得到公正的评估[1]。
(二)丰富德育活动形式
德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使其在具体情境中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将学生具体活动表现纳入德育学分评价中,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和践行道德规范,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班主任可以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敬老院慰问、社区环境清洁、社区志愿者等,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增强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让其体会劳动的价值与乐趣,使其在团队合作中提升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要将学生具体德育活动表现与德育学分挂钩,并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比如关心他人的生活需求(5分)、与同伴积极配合完成任务(5分)、能够主动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5分),以此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除校外活动,班主任还可以积极举办校内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辩论赛、文艺表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话题的讨论和展示中,并制定详细的评分准则,比如学生在德育主题班会讨论中观点新颖(5分)、在德育主题演讲中表达流畅、有感染力(5分),在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可以将德育活动评定结果在班级公布,激励更多同学积极践行道德规范,最终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2]。
(三)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传统班级管理中,大部分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都是通过开家长会或电话的方式,然而这种沟通方式效率难免低下,在德育学分制的推动下,班主任需要充分挖掘与运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时发布学生学习或生活中的表现反馈,增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和措施,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德育学分的意义。其次,班主任在举办德育教育活动时也可以积极邀请家长的加入,让学生亲身感受班级德育氛围,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真实表现,让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监督,增加亲子关系,进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同时,班主任也可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立班级管理平台,展示学生在校考勤情况、听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成绩、德育学分等数据,让家长可以通过管理平台随时查看孩子的德育学分情况,实现家校高效沟通,提高德育活动的效率和质量[3]。
结论:“德育为先”理念的提出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初中班主任应该积极优化班级管理方式,找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有效方法,确保德育学分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德育学分的机会,让德育学分制度产生良好的管理效应,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并积极践行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卢国峰.基于以德育人理念实施初中班级管理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5,(02):49-51.
[2]吴树文.班级管理,德育为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0):187-189.
[3]刘志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9):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