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3

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评价

旦真多杰

刚察县藏医院  812399

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藏医放血疗法在治疗痛风方面的临床疗效,并深入探讨其在痛风治疗中的潜在价值。研究方法是选取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痛风患者,这些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8岁至70岁之间。通过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将接受藏医放血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共计40例;而对照组的患者则仅接受常规治疗,同样为40例。在治疗前后,研究者将对两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比较,包括血尿酸水平、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肿胀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等关键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肿胀程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得出结论,藏医放血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藏医放血疗法;痛风;血尿酸;关节疼痛;临床疗效

一、引言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其主要成因是体内尿酸代谢出现异常,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及周围组织中沉积,从而引发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痛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1]。目前,西医治疗痛风主要依赖于药物来控制血尿酸水平和缓解疼痛等症状,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以及病情容易反复等。藏医放血疗法,作为藏医学中的一项传统特色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并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疗法通过放出一定量的血液,旨在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清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藏医放血疗法在治疗痛风方面的临床疗效,期望能够为痛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二、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8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6岁,标准差为8.4岁。在性别分布上,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患者有24例。病程方面,患者病程从1年到15年不等,平均病程为6.8年,标准差为3.2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包含40例患者。在进行统计分析时,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2.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如下:

患者必须符合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所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

患者的年龄需在38岁至70岁之间;

患者必须自愿参与本研究,并且在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如下:

患者若合并有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则不纳入本研究;

若患者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也不符合纳入标准;

对于本研究中计划使用的药物过敏的患者,将被排除在外;

如果患者近期使用过其他可能影响血尿酸水平的药物,并且无法停药,则不能参与本研究;

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同样不被纳入本研究。

2.3 方法

2.3.1 对照组

在处理急性痛风发作时,我们通常会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案。

2.3.2 实验组

在进行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藏医放血疗法进行治疗。藏医放血疗法的详细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进行术前准备,这一步骤包括对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仔细评估,以选择最合适的放血穴位。常见的放血穴位包括通风血(即疼痛关节的局部区域)、隐白穴等。患者需要采取一个舒适的体位,以便于治疗的进行。在选定的放血部位进行彻底的常规消毒,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卫生和安全。

接下来是放血操作的具体步骤。使用一次性刀或者传统刀,迅速而准确地刺入所选穴位,深度大约在2到3毫米之间。刺入后,应迅速将针具退出,然后挤压穴位周围的组织,以促进血液的流出。每次放血的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来控制,一般控制在10到30毫升之间。放血操作完成后,使用消毒的干棉球对放血部位进行按压,以达到止血的效果。

疗程的安排是每周进行一次放血治疗,连续进行四周,即构成一个完整的疗程。通过这样的周期性治疗,可以观察到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血尿酸水平的测定:为了评估治疗效果,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样本。通过采用酶法这一精确的检测手段,对血尿酸水平进行测定,以了解患者体内的尿酸含量变化。

关节疼痛程度的评估: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了一种广泛认可的评估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让患者根据自己的关节疼痛感受,在一条标有刻度的10厘米长直线上进行标记。其中,0厘米代表无任何疼痛感,而10厘米则代表极度疼痛。通过记录患者的评分,可以量化地评估治疗前后关节疼痛程度的变化。

关节肿胀情况的观察: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对患者疼痛关节的周径进行精确测量。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关节周径的数据,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关节肿胀程度的变化情况。

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为了科学地评价治疗效果,参照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疗效标准。

显效的定义:当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完全消失,并且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时,可以判定为显效。

有效的定义:如果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有明显的减轻,并且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达到或超过30%,则可以判定为有效。

无效的定义:如果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或者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不足30%,甚至有所升高,则可以判定为无效。

总有效率的计算方法:总有效率是通过将显效的例数与有效的例数相加,然后除以总例数,最后乘以100%得到的百分比值。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4 周,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血尿酸水平(μmol/L)

治疗后血尿酸水平(μmol/L)

实验组

40

526.3±78.5

345.6±62.4*#

对照组

40

530.1±80.2

402.5±70.6*

其中,*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这一结果初步表明,采用藏医放血疗法的实验组在治疗痛风、降低血尿酸水平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 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4 周,两组患者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2。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VAS 评分(分)

治疗后 VAS 评分(分)

实验组

40

7.8±1.5

2.6±0.8*#

对照组

40

7.6±1.6

4.2±1.2*

其中,*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藏医放血疗法在治疗痛风、缓解关节疼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关节疼痛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程度比较

在治疗前的初始阶段,两组患者之间的关节肿胀程度并没有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一点通过P值大于0.05得到了证实。然而,在治疗后的第四周,情况发生了变化。两组患者都经历了关节肿胀程度的明显减轻,这一点通过P值小于0.05得到了统计学上的支持。更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患者关节肿胀程度的减轻幅度相较于对照组更为显著,这种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其P值也小于0.05。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在本次临床试验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90.0%,具体来说,有20例患者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另外16例患者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仅有4例患者未见明显效果。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其中12例患者疗效显著,17例患者疗效一般,但也有11例患者未观察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比两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是具有显著意义的,通过卡方检验得出的χ²值为4.76,且P值小于0.05,这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组的治疗方案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更优的临床效果。

四、讨论

痛风的发生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西医治疗痛风主要针对降低血尿酸水平和缓解疼痛症状。然而,单纯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不良反应、病情易反复等。藏医认为痛风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隆”“赤巴”“培根” 三因失衡,导致病邪积聚在关节部位。藏医放血疗法通过放出含有病邪的血液,调节气血运行,恢复三因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藏医放血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痛风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在血尿酸水平方面,实验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藏医放血疗法可能有助于促进尿酸的排泄或抑制尿酸的生成,从而更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这可能是因为放血疗法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尿酸盐结晶的溶解和排出。

此外,研究还发现,藏医放血疗法在缓解痛风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肿胀方面也表现出积极的效果[2]。这可能与放血疗法能够清除关节部位的病邪,减轻炎症反应有关。同时,放血疗法还可能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隆”“赤巴”“培根”三因,改善整体的代谢状况,从而对痛风的长期控制起到积极作用。藏医放血疗法作为一种传统医学手段,在治疗痛风方面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能够降低血尿酸水平,缓解痛风症状,还可能对痛风的长期管理产生积极影响。当然,为了更全面地评估藏医放血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临床研究。

在针对关节疼痛和肿胀的治疗效果方面,经过临床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这表明实验组患者的关节疼痛程度得到了更为明显的缓解。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关节肿胀情况也比对照组患者有了显著的减轻。这些积极的临床表现说明了藏医放血疗法在缓解痛风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此外,通过放血疗法的实施,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关于其作用机制,目前的研究倾向于认为,放血疗法可能通过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消除瘀血以及疏通经络等途径,发挥其治疗效果。这些机制的综合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为痛风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从临床疗效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实验组在治疗痛风的过程中,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仅使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藏医放血疗法与常规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痛风方面的显著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这表明藏医放血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尽管如此,本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首先,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小,这可能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广泛适用性,使得结论的普遍性受到一定的影响[3]。其次,本次研究的观察时间较短,仅限于治疗后四周内的疗效评估,因此对于藏医放血疗法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通过更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此外,目前对于藏医放血疗法的具体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解释,这要求未来的研究者们需要对这一疗法的作用原理进行更为细致和系统的探究。

综上所述,藏医放血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藏医放血疗法,以提高痛风的治疗效果。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藏医放血疗法在痛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毛才让,傲藏措.探讨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26(07):38-40.DOI:10.16041/j.cnki.cn15-1175.2020.07.022.

[2]杨忠先.藏医放血疗法治疗64例结膜炎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7):17.DOI:10.16281/j.cnki.jocml.2018.97.008.

[3]多杰角巴.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