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胡闫闫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核心区域,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关乎患者生死与康复质量。本文聚焦于 ICU 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详细阐述其重要意义、涵盖的关键技能领域、现有培训考核模式的不足,并深入探讨优化构建科学有效体系的方法路径,旨在为提升 ICU 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供全面且深入的科普指引。

关键词:重症监护;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考核

一、引言

当生命垂危的患者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一场与死神的赛跑随即展开。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战场上,护理人员不仅是患者身边 24 小时的守护者,更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他们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协助医生实施精准救治,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而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体系,便是铸就这支精锐护理队伍的基石。

二、ICU 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核心构成

(一)精准的病情监测

ICU 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护理人员如同敏锐的哨兵。心电监护仪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数值,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是病情恶化或好转的信号。他们需熟练掌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监测指标的正常范围及波动意义,例如,心率突然持续升高且伴有血压下降,可能预示着患者即将发生休克,必须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初步急救措施。

(二)娴熟的急救技能

心肺复苏(CPR)是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的 “黄金技能”。护理人员要精准定位按压胸骨的位置,掌握每分钟 100 - 120 次的按压频率、至少 5 厘米的按压深度,配合以恰当的人工呼吸比例,确保心脏和大脑在黄金 4 - 6 分钟内得到基本供血供氧。电除颤技术则要求在关键时刻迅速判断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准确调节除颤仪能量,快速放置电极板,为恢复患者正常心律争分夺秒。

(三)高端仪器的驾驭能力

呼吸机宛如患者的 “人工肺”,护理人员需精通其多种通气模式,如控制通气、辅助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等,依据患者血气分析结果精细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氧浓度等参数,还要时刻警惕呼吸机的报警信息,迅速排查管路漏气、痰液堵塞、参数设置不当等问题。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对于肾衰竭患者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熟悉从装机、预冲管路到上机运行、抗凝管理以及下机后的维护全过程,保障治疗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四)专科护理的精研

不同专科的重症患者有独特护理要点。神经重症患者,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精准调控颅内压,通过调整床头高度、控制液体入量等措施,预防脑疝发生;烧伤重症患者,创面护理是重中之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根据烧伤深度、面积选用合适敷料,同时关注患者营养支持,促进创面愈合。

三、现行培训与考核体系的短板剖析

(一)培训内容滞后

医学科技日新月异,ICU 诊疗手段不断更新,但部分培训课程内容却未能与时俱进。新型抗感染药物的护理要点、前沿的重症超声监测技术应用等新知识,常常难以及时融入培训教材,导致护理人员在面对运用这些新技术、新药物的患者时,知识储备捉襟见肘。

(二)培训方式僵化

传统 “满堂灌” 的课堂讲授模式占据主导,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护理人员被动聆听,缺乏实际操作演练与案例深度剖析的互动机会,即便记住了理论知识,到了临床实战,面对复杂病情和紧急状况,也难以迅速、准确地施展技能,知识转化率低。

(三)师资短板凸显

培训师资多为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护士,然而他们中不少人未经系统教学方法培训,教学过程缺乏条理,重难点不突出,无法将自身宝贵经验高效传递给学员。部分师资对最新行业动态关注不足,传授内容陈旧,难以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

(四)考核偏向失衡

考核过于侧重理论书面考试,实践考核项目设计简单、评分粗糙。一张试卷定优劣的模式,使得护理人员倾向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忽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打磨,导致出现 “高分低能” 现象,无法切实保障患者在临床护理中的高质量照护。

四、构建现代化培训与考核体系的创新方略

(一)内容动态更新

成立专业编审团队,密切追踪重症医学前沿动态,定期修订培训教材。每月收集国际国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指南,及时将诸如 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心肺衰竭救治中的精细化护理、基于精准医疗的靶向药物护理要点等新知识纳入培训范畴,确保护理人员知识储备始终与时代同步。

(二)多元培训融合

1.情景模拟实战

打造高仿真模拟 ICU 病房,配备先进模拟人。创设如重症创伤合并多脏器损伤、重症肺炎引发呼吸衰竭等复杂危急场景,护理人员分组模拟抢救流程,从紧急评估、急救措施实施到转运交接全程演练,结束后复盘总结,强化应急决策与团队协作能力。

2.线上线下协同

搭建线上学习云平台,汇聚海量学习资源,如专家直播讲座、操作示范短视频、互动电子书籍等,方便护理人员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线下开展专题工作坊,聚焦如深静脉置管维护、俯卧位通气技术实操等关键技能,进行面对面指导、手把手教学,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提升培训效能。

(三)师资培优赋能

1.选拔精英任教

严格筛选师资,要求具备深厚临床功底、出色沟通技巧、热爱教学工作,优先选拔取得国家级专科护士资质、参与过重大科研项目或有突出教学成果的骨干护士担纲,组建精锐师资阵营。

2.持续提升培训

定期派送师资参加教育教学高级研习班,学习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等前沿教学法,鼓励师资开展教学创新研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同时建立师资考核淘汰机制,依据学员反馈、教学质量评估等动态优化师资队伍。

(四)考核全面精准

1.考核维度拓展

理论考核聚焦重症医学新知识应用、复杂病例分析;实践考核细化至每项急救操作、仪器操作的精准步骤、故障排查技巧;增设临床综合素养考核,通过实地观察护理人员在病房的病情洞察、护患沟通、突发问题应对等表现打分,全方位衡量专业能力。

2.考核动态管理

摒弃单一固定考核时段,采用定期考核与随机抽检相结合。除常规月度理论小测、季度实践大考外,不定期安排资深专家深入病房,随机考查护理人员技能实操、应急处理,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反映日常工作水平,以考促学、以考促优。

五、培训与考核体系优化的显著成效

(一)技能飞跃

经优化体系培训考核后,护理人员在专业技能考核中的表现大幅提升。实践操作得分平均提高 15 - 20 分,操作的规范性、流畅性显著增强,如呼吸机参数调整时间从原来平均 1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以内,急救成功率提高 10% - 15%,能更迅速、精准地应对各类危急状况。

(二)患者获益

患者成为最大受益者。患者满意度调查得分从之前的 75 分左右攀升至 90 分以上,投诉率降低 60% - 70%。护理人员凭借精湛技能给予患者更优质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平均 2 - 3 天,极大减轻患者痛苦与经济负担,助力康复之路。

(三)团队升华

护理团队整体风貌焕然一新。学习氛围浓厚,主动求知、钻研技能成为常态,团队协作更加默契,新老护士互助成长,人才梯队建设日趋合理,为 ICU 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医院重症救治事业筑牢坚实根基。

六、结语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绝非一劳永逸之事,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随着医学进步与社会需求攀升,持续优化这一体系是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必由之路。通过不断革新培训内容、创新方式、强化师资、精准考核,方能锻造出一支技术精湛、素质过硬的 ICU 护理铁军,在与死神的较量中,为每一位危重症患者撑开生命的保护伞,续写生命的希望篇章。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关键防线在未来能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护佑更多生命。

参考文献

[1]卫桂霞,马英.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5):194-195.

[2]于涛,赵立新.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冠心病重症监护室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刊,2020,55(07):800-802.

[3]邱琳,邱美芳.标准化SBAR沟通模式在ICU护士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09):182-184.

[4]闫冬梅,闫珂卿,单文军.多学科协同管理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0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