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保障部队第982医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3 河北省军区唐山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 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血常规检验是医院中最为常见且基础的一项检验项目,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多种成分的检测,为医生提供评估患者健康状况、诊断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本文旨在探讨血常规检验中采血量与检验准确性的关系,分析不同采血量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数据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采血量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必须严格控制采血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血常规;采血量;检验准确性;抗凝剂;白细胞计数
血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方面的检测。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感染情况、贫血程度以及凝血功能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采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本文将从采血量对血常规结果、凝血结果、生化结果以及血培养检验结果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采血量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1.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白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数量和种类的变化能够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和感染情况。正常情况下,白细胞计数正常成人参考值一般为(4.0-10.0)×10^9/L。当采血量不足时,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测量值会相对较低,因为样本中实际存在的细胞数量较少。这可能导致漏检白细胞减少症或白细胞分类异常的情况,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2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负责携带氧气的关键成分,其数量减少可能提示贫血,而增多则可能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红细胞计数的正常成人参考值男性为(4.0-5.5)×1012/L;血红蛋白浓度的正常参考值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采血量不足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测量值也会偏低,可能导致贫血的漏检或误诊。
1.3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是血液中负责凝血和止血的重要细胞,其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00-300)×10^9/L。采血量不足时,血小板计数的测量值可能偏低,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漏检,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此外,采血量过多也可能对血常规结果产生不良影响。过多的血液样本可能导致抗凝剂的量相对不足,引起血液凝固(微小凝集),影响到计数(使得计数偏低)或者堵塞仪器(导致结果准确度不够)。因此,对于血常规的采样量一定要到负压结束(或者注入2-3ml全血)为止,使得结果可靠并且有可比性。
2采血量对凝血结果的影响
2.1采样量过多
当采血量超过正常时,钙离子相对的过量,没有被络合的钙离子促进血浆的凝固,会消耗部分的凝血因子,因此测量的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PT(凝血酶原时间)的结果延长。
2.2采样量不足
采样量不足会使得APTT、PT、Fbg(纤维蛋白原)、DD(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出现增加,AT-Ⅲ(抗凝血酶Ⅲ)降低的现象。当采血量不足时,枸橼酸钠相对过量,而测定APTT和PT加入定量的钙离子,测定时过量的枸橼酸钠络合了部分的钙离子,导致凝血过程中钙离子不足,同样会导致结果延长。
对于凝血检验,采样量的要求相对严格,过多过少都会明确的影响到检验结果。因此,建议检验科采样时需要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并且对采血管定期做必要的验证,以保证合格的样本。
3采血量对生化结果的影响
采血量对生化结果的影响虽然不如血常规和凝血结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3.1不同采血管的比较
有试验表明,采用玻璃管时LDH(乳酸脱氢酶)、CREA(肌酐)、CK(肌酸激酶)、TB(总胆红素)、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P(碱性磷酸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检测值对比差异显著。采用分离胶管时,同样存在类似的差异。这说明采样管和采血量的变化对检验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3.2采血量不足的影响
采血量不足时,可能导致血清量不够,从而影响生化指标的检测。尽管一般认为只要有血清就可以,对检验结果没有影响,但实际上,采血量的变化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大小不定。多个小的影响累积起来,可能会使得结果影响超过允许范围以内,从而引起异常结果。
因此,对于生化标本而言,建议采血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带分离胶的真空采样管采样时一定要采到负压没有为止,保证采样量符合采样管的设计。
4采血量对血培养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败血症,作为一种由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进展迅速,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当采集的血液量过少时,会导致样本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数量不足以触发检测系统的阳性反应,进而造成漏检,即病原体未被正确识别,从而降低了检出率。这种漏检情况对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量化采血量对检出率的具体影响,有研究表明,在成人患者中,每增加1毫升(ml)的血液样本量,真性菌血症(即血液中确实存在细菌感染的病例)的检出率可以相应提高约3%。这一数据清晰地揭示了采血量与检出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强调了充足采血量在确保诊断准确性方面的重要性。在进行血培养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采集到足够量的血液样本,以满足检测技术的最低要求。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减少漏检风险,还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指导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5改进措施
5.1选择合适的采血管
应选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并对采血管进行定期的性能验证。WS/T224-2018真空采血管性能验证明确指出了采血管性能验证需要做的项目和怎么去做,其中的抽吸量的验证就是对采样量的一个保证。
5.2规范采血操作
采血时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深度,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组织损伤和细胞变形。采血后,应迅速将血液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避免样本污染和细胞损伤。
5.3加强人员培训
实验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采血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正确的采血技术和设备操作规范。同时,应加强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和应用能力,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4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校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应加强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洁净度,以减少外界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采血量与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了不同采血量对血常规指标、凝血结果、生化结果以及血培养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血量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严格控制采血量,选择合适的采血管,规范采血操作,加强人员培训,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赖霁佳,刘琳,高学梅,等. 高血细胞比容患者凝血标本采集量的研究 [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 18 (12): 1752-1754.
[2]查卫琴,毕佳训,何秋阳. 分析前因素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 [J]. 名医, 2021, (12): 75-76.
[3]郭海燕. 急诊生化检验采用血气生化仪与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验结果对比分析 [J]. 中外医疗, 2021, 40 (12): 183-185.
[4]赵彤. 探讨影响本院检验科凝血功能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的主要分析前因素及处理措施 [J]. 中国实用医药, 2021, 16 (11): 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