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本论文聚焦于重症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模式,深入剖析其内涵、现有模式、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阐述多学科协作、家庭参与、姑息治疗等关键模式,揭示当下在专业人才、社会认知、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旨在提升重症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给予他们最后的尊严与安宁,同时为医护人员、家属及社会各界提供全面的科普认知。
关键词:重症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模式
一、引言
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显著提高,但当生命走向尽头,如何让他们安然度过最后的时光,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临终关怀护理服务应运而生,它并非单纯延长生命的时长,而是着眼于提升生命末期的质量,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给予家属情感支持。对于重症患者而言,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模式的科学性与人性化至关重要。
二、重症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模式解析
(一)多学科协作:全方位守护生命终章
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犹如一个紧密运转的生命守护联盟。医生凭借深厚的医学知识,精准把控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以缓解疼痛、呼吸困难等临终常见症状,权衡治疗手段的利弊,避免过度医疗。护士则是 24 小时陪伴患者的贴心守护者,除了日常的生命体征监测,还细致入微地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清洁等基础护理工作,防止压疮、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敏锐捕捉患者情绪波动,给予及时安抚。营养师依据患者身体状况、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营养计划,在患者尚能进食时,确保充足的热量、蛋白质与维生素摄入,维持机体基本代谢,延缓恶液质进展。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残存的身体机能,设计温和适度的康复训练,如简单的肢体屈伸、关节活动,防止肌肉挛缩,提升舒适度。心理专家定期深入病房,运用专业技巧与患者沟通,挖掘内心恐惧、焦虑根源,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树立平和面对死亡的心态。社会工作者宛如一座桥梁,连接患者家庭与外界社会资源,为经济困难家庭申请救助,协调志愿者上门陪伴,让患者在温馨、多元的关怀下走向生命终点。
(二)家庭为中心:用亲情慰藉生命尽头
家庭是重症患者心灵的避风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将家属深度融入临终关怀进程。医护人员会为家属开展 “临终关怀课堂”,详细讲解疾病发展轨迹、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应对策略,如心肺复苏的适用场景与操作要点,让家属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心中有数。指导家属参与日常护理,从协助喂饭、喂水,到帮助患者翻身、更换衣物,一方面减轻医护人员负担,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时刻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强化心理安全感。设置 “家庭陪伴角”,提供舒适的休息设施,鼓励家属日夜陪伴,共享最后的温馨时光。定期组织家属心理疏导会,在这里,家属们相互倾诉照顾压力、对亲人离去的不舍与恐惧,医护人员从中给予专业建议,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在陪伴患者的同时保持自身心理健康,让家庭在这场生命告别中凝聚更深厚的亲情力量。
(三)姑息治疗融合:温柔缓解临终痛苦
姑息治疗从确诊重症之初便悄然登场,与常规治疗并肩同行。早期,在积极对抗病魔时,姑息治疗团队同步介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痛苦评估”,包括身体的疼痛程度、恶心呕吐频次、睡眠质量等,提前制定镇痛、止吐、镇静方案,如采用三阶梯止痛法,依据疼痛级别精准用药,将疼痛控制在患者可耐受范围。随着病情恶化,治疗天平逐渐向姑息倾斜,通过微创技术,如神经阻滞术,精准阻断疼痛传导通路,为顽固性疼痛患者带来曙光;利用呼吸辅助装置、雾化吸入等手段优化呼吸功能,缓解呼吸困难导致的濒死感。临终阶段,完全聚焦于患者的舒适度,停用激进的创伤性治疗,代之以舒缓的音乐疗法、芳香疗法放松身心,让生命在宁静、祥和中落幕,用最温柔的方式陪伴患者走过最后的旅程。
三、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人才:稀缺的临终关怀主力军
临终关怀领域对从业者素质要求极高,需兼具扎实的医学知识、精湛的护理技能、敏锐的心理洞察力与出色的沟通能力。然而,当前院校教育体系中,临终关怀相关课程零散、缺乏深度,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复杂的临终护理工作。在职培训缺乏系统性规划,内容陈旧,无法紧跟学科前沿,难以提升人员的专业高度。这导致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有团队常超负荷运转,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制约了临终关怀服务的深入拓展。
(二)社会认知:传统观念筑起的 “误解高墙”
社会大众深受传统生死观影响,普遍将临终关怀等同于 “消极等死”。患者及家属往往怀着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全力救治” 的执念,对临终关怀的舒缓治疗、注重生活质量的理念难以认同。这种误解不仅阻碍了临终关怀服务的正常启动,还使得医护人员在推行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患者错过最佳的关怀时机,不得不在无效的过度医疗中煎熬,徒增身心痛苦。
(三)资金保障:制约发展的 “紧箍咒”
临终关怀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意味着高额成本投入。从专业设备购置,如智能疼痛评估仪、高端呼吸支持设备,到姑息治疗药物采购,再到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家属心理辅导等软性服务开支,无一不需要雄厚资金支持。但当前医保政策覆盖范围有限,多数姑息治疗项目、心理干预服务被排除在外,患者家庭需自掏腰包承担大部分费用。社会慈善捐赠渠道狭窄且不稳定,医疗机构自身盈利能力有限,难以填补资金缺口,使得服务设施更新缓慢、人才待遇难以提升,成为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瓶颈。
四、破局之路:迈向未来的优化策略
(一)人才培育:筑牢专业根基
院校革新:全面重构护理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临终关怀专业方向,整合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打造系统的临终关怀课程群。建设高标准的临终关怀模拟实训中心,配备逼真的病房场景、模拟患者模型,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临终护理流程,强化实操技能。邀请资深临终关怀专家、患者家属走进课堂,分享实战经验与真实故事,激发学生职业认同感。
在职进阶:医疗机构联合高校、专业学会制定长期、分层的在职培训计划。针对新手护士,开展基础临终护理技能培训;资深护士则聚焦疑难案例研讨、姑息治疗新技术应用;管理层着重学习服务模式优化、团队协作管理。
(二)社会观念重塑:驱散误解阴霾
科普深耕: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力,制作系列科普短视频,涵盖临终关怀知识问答、真实案例纪录片、专家解读等内容,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打破知识壁垒。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举办临终关怀科普讲座,发放宣传手册,设置互动体验环节,如模拟临终沟通场景,让大众近距离感受临终关怀的温暖与意义,引导树立正确生死观。
榜样引领:挖掘本地临终关怀的成功范例,患者安详离世后,征得家属同意,通过媒体深度报道医护团队的精心付出、患者临终的平和状态、家属的感恩反馈,用真实故事触动人心,逐步消除社会偏见,让临终关怀成为大众面对生命终点时的理性选择。
(三)资金开源:破解经费难题
医保破冰:积极向医保部门建言献策,提交详实的临终关怀成本效益分析报告,推动医保政策调整。争取将临终患者关键的姑息治疗药物、特色护理服务,如临终安宁疗护、专业心理疏导等纳入报销名录,缓解患者家庭经济重压,为服务可持续性注入强心剂。
多元筹资:医疗机构携手慈善组织、企业基金会,设立专项临终关怀基金,定期举办慈善晚宴、公益众筹活动,广泛吸纳社会爱心资金。探索商业健康保险与临终关怀结合路径,开发针对性保险产品,为有需求群体提供额外财务保障。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给予设施建设补贴、人才培养津贴,构建稳固的资金保障网络。
五、结语
重症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模式是一场用爱与专业交织的生命守护之旅。尽管当前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社会认知滞后、资金短缺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全方位的优化策略,从人才培育的源头抓起,重塑社会观念的根基,打通资金保障的脉络,我们有信心点亮生命尽头的温暖之光。
参考文献
[1]艾夕芬.临终关怀护理模式对晚期肝癌患者负性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7):181.
[2]刘珍.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1):225-226.
[4]王治文,范志园,方桦.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1):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