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滨县人民医院 156200
摘要:目的 探究诊断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时予以全血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检验的效果。方法 此次所选的是2023年1月-2024年7月我院的68例疑似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其分别做血常规检验+全血CRP(研究组),仅予以血常规检验(对照组),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将两种方法同时用于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检查种的准确率高,可以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hole blood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routine blood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pediatric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68 children with suspected pediatric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3 to July 2024 were selected for routine blood test + whole blood CRP (study group), and only routine blood test (control group)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accuracy of the two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pediatric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 is high, and it can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
Key words: whole blood C-reactive protein; Blood routin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类型,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患儿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1】。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检验方法,但在诊断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时,单一的血常规检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其与血常规联合检验有望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对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检查中实施上述两种方法同时诊断的应用意义,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研究选自2023年1月-2024年7月,对象是疑似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者68例,男患儿39例,女患儿29例;最小为3个月,最大12岁,均龄(5.12±2.03)岁;患病时间1天-7天,平均(3.15±1.02)天。纳入标准:①具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疑似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症状;②患儿家属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严重先天性疾病者;②近期使用过影响检验结果药物者。
•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血常规检验,采集患儿静脉血2ml,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处理,主要检验的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等。
研究组予以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方法同上)联合检验,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采集患儿末梢血,检测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
•观察指标
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诊断准确率=(诊断正确例数/总例数)×100%。
• 统计学分析
予以SPSS26.0软件处理,x±s、(n,%)计量、计数,差异性t、2;P<0.05有差异。
2 结果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68例患儿中,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共52例。研究组诊断正确例数为48例,诊断准确率为92.31%(48/52);对照组诊断正确32例,准确为61.54%(32/52);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有差异(P<0.05)。
3 讨论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危害极大,细菌感染可累及儿童身体各个系统,如呼吸系统感染会引发肺炎、支气管炎等,引发其出现高热、咳嗽、气喘等相关表现,会一定程度的危害患儿的呼吸能力【2-3】。通常消化系统感染容易诱发恶心呕吐、腹泻,进而出现脱水及异常的电解质状态,会降低其吸收营养的能力,最终会促使其不能正常的身体发育。泌尿系统感染则会有尿频、尿痛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损伤肾脏功能。及时诊断在应对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有关键作用,早期诊断能明确病因,使医生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可以迅速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儿身体快速恢复健康,保障儿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4】。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血常规是一种常规的检验方法,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等指标,可以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5】。然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单一的血常规检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计数也可能升高,容易导致误诊。其全血C反应蛋白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若身体发生感染、组织收到损害之后,其水平会迅速升高;在细菌性感染时,全血C反应蛋白的升高幅度通常比病毒感染更为明显;因此将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同时检验,能够一定程度的保证诊断效率的提高。在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其诊断准确率较单独血常规检查水平更高,进一步也证实了联用几种检验方法可以进一步识别该类疾病的情况。在机制方面,运用全血C反应蛋白能够呈现炎症目前的水平,通过血常规内容的相关指标能够显现身体中免疫的状态;两者结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进行评估。比如,当全血C反应蛋白升高,同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时,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6】。在临床实践中,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对于及时诊断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病症,及时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积极的作用。并且,采用联用检查的方式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避免抗生素滥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耐药菌的产生等。
综上所述,通过联合诊断,可以准确的明确患儿是否有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对于病情的治疗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素霞.研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5):51-52.
[2]孙晓华.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3):43-44.
[3]陈学坤.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行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6):143-144.
[4]刘芳.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2017,37(4):100-101.
[5]郑志方,陈国利,敬小青,等.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细菌感染中的分析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8):4445-4447.
[6]张峰,杨青,刘会苗,等.肝包虫囊肿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影像学表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不同处理措施对治疗疗效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3):5361-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