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红月
广汉市汉州小学 618300
摘要
在小学高段教育中,构建高效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担当”的理念,深入探讨小学高段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通过阐述该理念的内涵与重要性,分析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具体的构建路径,包括科学设置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责任感,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高段;班级自主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担当
一、引言
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影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担当”理念强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承担相应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担当”理念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一) 理念内涵
“人人有事做”意味着为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班级事务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分配具体的管理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事事有担当”则强调学生对所承担事务的责任心,要求学生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完成任务,对工作结果负责。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班级管理中少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旁观的局面,强调全员参与和责任落实。
(二)重要意义
当学生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中,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多方面能力。同时,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也会得到增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小学高段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主体单一
传统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是管理的核心主体,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教师事无巨细地安排班级事务,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 职责分工不明确
班级管理中常出现职责划分模糊的情况,一些事务无人负责,而另一些工作又存在多人重复管理的现象。这导致班级管理效率低下,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容易相互推诿,缺乏担当精神。
(三)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部分成绩优秀或表现活跃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参与机会较多,而一些性格内向或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很少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管理,造成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不均衡,影响整体发展。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当前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表现缺乏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即使有评价,也多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同时,激励机制不完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激励不足,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四、自主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一) 科学设置班级岗位
1. 岗位调研与分析
教师首先要对班级管理事务进行全面梳理,了解班级日常运转所需的各项工作,如卫生清洁、纪律维护、学习辅助、物品管理等。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为科学设置岗位提供依据。
2. 多样化岗位设置
根据调研结果,设置多样化的岗位。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需求,可以将岗位分为学习类、纪律类、卫生类、活动类等。学习类岗位如各科课代表、学习小组组长、课前领读员等;纪律类岗位包括纪律委员、课间纪律监督员等;卫生类岗位有公区和班级卫生委员、黑板美化师、讲台小管家等;活动类岗位如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组织各类班级活动。
3.双向选择与调配
采用岗位竞聘与教师调配相结合的方式分配岗位。先公布岗位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岗位进行竞聘,阐述自己的优势和工作计划。对于一些无人竞聘或竞聘人数过多的岗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配,确保每个岗位都有合适的学生负责。
4. 制定岗位说明书
为每个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例如,图书管理员的职责包括图书的整理、借阅登记、定期盘点等;课间纪律监督员的工作内容是在课间巡视教室和走廊,提醒同学们遵守纪律,制止危险行为等。通过岗位说明书,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职责。
(二)加强学生担当意识培养
1. 主题班会教育
定期开展以“担当”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讲述名人故事、分享身边的事例、组织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担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榜样示范
树立班级自主管理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教师可以选取在岗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榜样,让其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
(三)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建立岗位竞聘机制,定期进行岗位竞聘,让学生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建立工作监督机制,成立班级监督小组,由学生代表组成,对各岗位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相关责任人;建立反馈调整机制,定期召开班级管理总结会议,让各岗位负责人汇报工作情况,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岗位设置和任务分配进行适时调整。
(四) 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
1. 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评价则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予指导和建议。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等方面。例如,在评价黑板美化师时,可以从是否及时擦拭黑板,是否处理粉尘等方面进行评价;在点评纪律小管家时,可以从是否得到一日常规一等奖,是否出现打架违纪的现象,班上学生是否信服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激励措施
设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荣誉称号,如“优秀岗位小能手”“班级管理之星”等,并在班级荣誉墙上进行展示;也可以颁发小奖品,如书籍、文具等;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特权,如优先选择座位、免写一次作业等。同时,对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进步和努力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案例分析
我班在实施“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担当”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后,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根据学生特点和班级需求设置了近30个岗位,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例如,小张同学担任班级的“节能小卫士”,负责管理班级的电器开关。起初,小张同学经常忘记关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同学的监督,他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放学后都会认真检查电器是否关闭。在评价环节,同学们对小张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给予了高度评价,小张也因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优秀岗位小能手”称号。通过这种自主管理模式,班级纪律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班级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六、结论
基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担当”理念构建的高段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是适应学生发展需求、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设置班级岗位、合理分配任务、加强担当意识培养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顺利运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李镇西. (2019). 班级自主管理:理念与策略. 教育研究与实验, (03), 78-82.
张丽. (2020). 小学高段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 (08), 56-58.
广汉市汉州小学 卞红月